(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28日,由国家电投和国经中心联合编写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在京发布。《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双碳”支持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碳达峰路径进一步差异化、明细化。短期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能源资源供给压力作用下,仍需遵循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做好“先破后立”大文章。

这份报告是国家电投和国经中心第二年联合开展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的跟踪。《报告》指出,2022年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多变,乌克兰危机、地缘政治、极端天气、能源市场震荡等因素叠加,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各国将能源安全作为优先事项,欧洲多国重启煤电以缓解能源危机,化石能源消费出现回摆。但总体看,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不会改变。从国内看,我国统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压力不断加大,但“双碳”工作仍然在稳步推进。

对于当前推进“双碳”工作的挑战和困难,《报告》将其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产业低碳转型面临稳增长、降成本、促创新等多重约束。二是能源结构调整需解决好保安全、顺机制、强技术等问题。三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大“双碳”工作统筹协调难度。四是“双碳”推进仍缺乏足够资金和金融工具支持。五是“双碳”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六是“双碳”国际合作面临绿色壁垒、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冲击。

《报告》认为,长期看,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向不会改变。短期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能源资源供给压力作用下,仍需遵循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做好“先破后立”大文章。在制度方面,“1+N”政策体系将持续完善,将进一步制定出台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同时,有关碳排放统计核算、考核评价等数据标准、工作规范及制度体系将进一步明确,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为“双碳”工作推进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细化出台保障政策,助力“双碳”工作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与“双碳”相关的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涌现。中国作为风电、光伏装备供给和消费大国,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智慧电网、智能微网、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用户等多主体交织互动,将逐步改变电网角色,催生出更多新业务和应用场景。以综合能源服务商、碳管理数字化平台服务商等为代表的新平台经济将蓬勃发展。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等新模式更受追捧。

从地区和行业看,下一步仍需在确保总量达峰的前提下,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充分尊重地方实际和经济发展需要,推动碳达峰路径差异化,切实发挥市场手段作用,弱化行政干预。要区别对待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与新兴高载能产业,实现新旧动能平稳转换,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报告》强调,当前在国内外因素作用下,能源安全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中美摩擦长期存在的大背景下,“双碳”推进将更加重视能源安全因素。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仍不会改变。以煤为主的国情要求我们用好煤炭资源,千方百计促进煤炭清洁高校利用。我国煤炭优质产能将进一步释放,自产煤炭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为促进间歇性、波动性风光电大规模、高比例并网,主做调峰的先进煤电规模也将稳步提升。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合作将进一步扩大,对欧新能源产业与技术交流也将更加深入,对美合作虽遇阻滞但未来潜力较大,与新兴国家能源资源合作也将更加细致深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