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个“世界无烟日”即将来临。据北京市控烟协会统计,目前被举报吸烟最多的公共场所是写字楼及办公场所,占投诉量的一半左右,远超餐厅、社区居民楼和商场。

北京最严禁烟令已正式实施近6年。随着各项细化举措的逐步落地和持续加压,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大为减少,正规餐厅和商场基本告别烟雾缭绕。但如上述统计所展示的,写字楼及办公室成了“重灾区”。尽管墙上贴着控烟标语,桌上摆着温馨提示,依然有人熟视无睹、我行我素。工作间隙,躲到楼道角落、犄角旮旯“点上一根”;去趟卫生间,“有个隔间,不抽白不抽”。更有个别人,会议室、工位上都无所顾忌地“吞云吐雾”。对此,管理方也叫苦不迭,“制度也定了,该培训的也培训了,但(他们)烟瘾一犯……根本管不过来。”

事实正是如此。抽烟者大多“躲猫猫”,卫生间、杂物间等角落又多,物业巡逻难免挂一漏万。抽支烟也就三五分钟的事,接到投诉赶过去大多来不及。再加上不同于餐厅、商场等地大家互不相识,或居民楼里家人相当亲密,当面提醒没有那么多顾忌。在写字楼和办公室里,许多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即便见着同事吸烟心有不满,也抹不开面子直接让人“掐”了。如果对方是上级领导、合作搭档,就更加不好意思制止了。久而久之,你不说、我不说,禁烟制度就沦为一纸空文。

禁烟控烟,要人防更要技防。尤其熟人社会,后者发挥的空间恐怕要更大一些。既然同事熟人不好开口,那么不妨让技术多发声。比如,从今年3月份起,市控烟协会就开始向一些写字楼、办公楼等免费赠送“烟草烟雾报警器”,实现烟草烟雾主动采样、精准定位、实时监控、语音播报等功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想想也是,当点着一根烟,报警器就开始全楼播报“某某处有人吸烟”,或者发出巨大的鸣笛声,相信没有多少人能顶住压力、依然故我。

吸烟有害,控烟却难。明晰约束是必要前提,更重要的是触动吸烟者内心那根弦。适当加压,促使吸烟者认真检视自身行为,才有可能不断校正错误,优化自己的生活习惯。

(评论员田闻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