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炎热,早晚温差和空气湿度较大,中暑、昏迷、心脏突发不适等情况容易出现。日前,北京地铁配置的AED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首次救人成功,再次引发人们对“救命神器”AED的关注。

北京市《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将满一年,记者探访地铁、商场、写字楼和基层街道等公共场所发现,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提速”。相关方面也多次组织培训、设立了专人负责制。

地铁

多线路添设设备 图文指示不难找

“乘客请安检。”地铁1号线五棵松站A口,地铁安检人员正在紧张工作。在他们身旁几米的墙边,是一个高约1.5米的橙色柜身的AED设备。设备正面写有“仅供紧急时使用”,且有设备厂商信息和北京市红十字会字样。

记者在五棵松站走访发现,站台多处宣传框内,都有AED设备及其位置的文字提示,并用图示标出乘客和AED的位置。“设备一切正常,这个大约是去年安装的。”一名值班工作人员表示, AED设备是在乘客身体遇到紧急情况时供应急救助使用,平时主要是归车站管理,“不止五棵松站,目前1号线所有车站都有了。”

“您咋了?身体不舒服吗?”而在由京港地铁运营的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当记者询问AED设备的情况时,一名工作人员关切地问道。他表示,该设备是去年11月配置好的,可以为紧急情况下有需要的乘客提供更多帮助。记者注意到,装有AED设备的白色柜体上不仅有“自动体外除颤仪”几个字,同时也有操作步骤的说明图解,并提示该设备为“急救设备,非紧急情况勿动”。

当天,记者走访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13号线、14号线等线路,发现各站点均配备了AED设备。有的线路站点上,AED设备位于地铁站的出入口处,有的则配置在站台层。多个地铁工作人员表示,一旦乘客遇到突发身体状况尤其是心脏问题,站内工作人员将在第一黄金时间使用该设备给予救援,“我们都有过培训的”。

据京港地铁官微消息,京港地铁所辖全部78座车站均已完成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配置工作。为更好地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京港地铁方面也多次组织员工参加由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红十字会等机构开展的急救培训。截至目前,京港地铁所辖各车站一线工作人员中,督导及以上人员已100%完成急救专业机构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而据北京地铁官微消息,截止5月底,公司已完成3100余名员工的初级急救员培训取复证,具备AED使用资质。年底前,还将继续完成1300名员工的培训工作。

商厦

多台AED“待命” 有了设备就踏实

“请大家扫码登记进入。”下午3点,大望路北京SKP商场入口,安保人员提醒每一位准备进入商场的顾客。在一楼服务台旁不远,一个白色柜身的AED设备静静“待命”着。

商场一楼服务台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设备是专门用来抢救突发病人时使用的,共有约五台。“如果顾客有昏迷、心脏骤停等突发,这个机器就可以取下来进行抢救。”他表示,机器不会自动报警,“如果我们在急救过程中发现病人情况不好,需要报警,也会在抢救同时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而至于设备安装的时间,该工作人员表示是“今年安装的”。

记者在商场看到,从一楼到五楼,每层均安装了一台AED设备。其中,一楼至四楼的AED,就安装在各层服务台的旁边。而五楼的AED,则安装在电梯口不远处。而从设备上的信息来看,AED的登记日期为2021年4月19日。

“我觉得有必要,SKP商场每天的人流量很大,指不定有什么情况。”在商场购物的一名女士表示,AED设备并不太占地方,现在天气逐渐炎热,人们容易中暑、昏迷,或出现其他心脏问题,“建议大商场都应该安装这个。”

“我们大厦里有38家公司,5300多人在这里工作。”海淀区学清嘉创大厦物业负责人乌疆表示,正因为考虑到上下班人员密集,物业公司才专门申请经费安装了一台AED设备。如今,这台在一楼大厅里的AED设备不仅每天保持“警惕”状态,同时也有专人负责定期维护和保养。“除了我们这台,大厦也有公司自己安装了一台。”乌疆表示,有AED设备在大厦里,大家心里就踏实一些。

乌疆介绍说,虽然学清嘉创大厦的AED安装以来还没真正救过人,但每年公司都会组织急救培训和应急演练。“今年的应急演练6月8日举行。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大厦的实际情况衡量,有可能未来还会多配置点AED设备。”

街道

区红会指导安装 基层人员都熟悉

上午10点,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里,人们正在有序排号等待办理业务。大厅一角一个高约1.5米、宽约半米、正面印有“AED操作指南”的智能急救站十分醒目。“这是今年1月29日,区红十字会过来指导安装的,主要是为了应对一些突发情况。”八里庄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科长郭晓敏介绍,这个智能急救站不仅有自动体外除颤功能,还提供了诸如包扎用品、止血用品等医用耗材。

当工作人员拿出手机扫码登录、打开舱门时,智能急救站顶端的警报立即响了起来。“使用它需要提前下载程序并注册。机器有后台,缺什么东西也能监测,AED除颤包没放对位置也会有提示。”郭晓敏表示,此智能急救站的投入运行,有利于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对突发疾病的人员施救。而这正是人流量大、为民服务的公共场所需要的。

“只要有人过来办事,这个急救站就一直‘待命’。”八里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金容惠说,平均每天有100多人来到大厅办事,且大多都是退休人员、低保人员、残疾人员,“这部分人的身体相对容易产生突发情况。”她表示,经过此前几轮培训,目前中心30名工作人员已全部会使用AED设备。其中,有两位还持有急救证。不过即使如此,中心也安排了专人负责管理设备。

而在香河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同样安装了智能急救站。“去年11月16日安装的,现在一直有序运营着。”香河园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副主任贾辉说,安装设备当天,区红会便对大家进行了培训。今年5月,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又组织了第二次培训。“每年我们都有急救培训的活动。目前中心30多名工作人员,约70%—80%的人都会使用急救设备。”贾辉透露,今年还将继续邀请区红会的专业讲师到街道进行急救知识培训。

运用

科学使用AED 与120系统挂钩

“AED虽然简单,但也要科学运用。”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说,对于AED设备,国家的管理规定是不仅专业人员可以使用,普通公众也可以用。但推荐是由经过急救培训的公众使用,也即使用者需经过专业部门的急救科目培训。公众没有接受培训的情况下,也可以在120调度指导下进行AED设备操作。

陈志认为,安装AED设备的公共场所单位,有责任让员工接受规范化的急救培训,特别是AED使用培训。而设备维护的责任,需要供应商与购买单位之间签订好合同,以保障突发情况下AED设备性能完好、电池充沛、标示清楚、及时可用。

陈志还透露,目前北京公共场所约有1000多台AED设备,但与北京120系统挂钩定位的只有约170台。“公共场所单位应主动和120联系,告知自己的设备信息,提高本单位AED的利用效率,具体联系专线电话为66060110。”他表示,购买安装了AED的大型公共场所单位可拨打这个电话,而后将有人员到现场检验设备是否合格、规范,方便定位在120调度系统里。一旦有急救呼叫,便可提高利用效率。

(记者:李松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