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春寒料峭,但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只见一派热火朝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景象。在不远处的田野间,十来台挖掘机和几十名工人正忙着整治田块、建设排灌渠道、新修田间道路和机埠。“我们要尽快把建好的农田交到农户手中,不耽误春耕生产。”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高明光说。


(资料图片)

走在田间地头,抢抓农时、紧锣密鼓推进农田建设成了湖南各地农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湖南坚持把农田建设作为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首要工作,2022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70万亩,在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面积、产量“两稳”。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表示,湖南将以务实创新的理念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土地资源发挥长久效益,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统筹布局,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今年初发布的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再次被纳入该省十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了高效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湖南在2022年编制出台《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科学系统的谋划布局,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

为了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邵阳市洞口县专门成立了洞口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在去年10月底发布《洞口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洞口县石柱镇青山村,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在眼前整齐铺展,田间纵横交错的渠道流淌着汩汩清水。“以前我们这里有句俗语,叫‘年成靠天公、打谷靠肩挑’,如今是‘路到田边、水进田垄、景在眼前’,已经大不一样咯!”青山村种粮大户刘桂芳告诉记者,去年村里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自家近200亩的农田“喝上了水”,才有了好收成。

如今,洞口县石柱镇青山项目区已成为全省14个示范片之一,项目区内建成了“三纵九横”路渠大配套网络,实现了“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

创新机制,积极构建多元投入新格局

对农田进行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湖南创新投融资机制,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范围,省财政按每亩600元安排预算,另一方面整合资金投入,统筹农业项目资金2亿元,鼓励市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16亿元。

与此同时,湖南省积极撬动社会投入,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等投融资创新实施意见,吸引多元主体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把投入标准提高到每亩3000元以上。

湘潭市湘潭县排头乡是农业大乡,但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山塘蓄水。“在经受了去年的罕见干旱以后,排头乡要发展农业,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显得尤为重要。”湘潭县排头乡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水平说。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合作社联合村庄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试点项目,采用“主体自筹、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贴息”的投贷联动模式,引入“金融活水”灌溉乡间良田。

“如今山塘蓄水量增加了,渠道水利用系数也提高了,山冲从‘望天丘’变成了‘丰收田’。”彭水平表示,除了“投贷联动”,湘潭县还灵活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动力。

扩面提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要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耕地是关键。农田质量高,粮食产能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为了确保农田是良田,湖南严格把控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关,从源头开始抓起,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益阳市作为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战场之一,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75.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39.5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2.2%。“为了确保农田建设质量,益阳市在各县市区大力推广项目管理人员监督、专业监理现场监管、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机制,实现‘一张网’监督联管。”益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垦科科长王德红说。

除此之外,湖南省财政每年安排建后管护资金1000万元,引导市县严格把控建后管护关,探索形成保险公司“保管”、专业委托“代管”、受益主体“自管”三种建后管护模式。

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增量。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湖南从2020年开始实施“耕地抛荒治理三年行动”,自上而下建立台账,对抛荒耕地进行集中整治。2022年,湖南存量抛荒耕地全部复耕复种。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治理抛荒耕地,通过平整地块、完善基础设施等,把原本抛荒的耕地流转出去,由种粮大户统一耕种,这样既能增加耕地面积,又能提高粮食产量。”邵阳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文峰说。

为了实现农田变良田,湖南始终坚持统筹布局、科学规划,不断创新投入机制,严抓耕地增量、质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