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赵玉

6月17日上午,“坪山自然博物系列讲座·馆长讲坛”在坪山图书馆迎来第六讲,澳门科学馆馆长邵汉彬以《博物馆的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为题,讲述数据在博物馆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数据和科学传播的关系,通过创新应用案例分享,讨论共同的障碍与解决方案,比如博物馆管理者如何运用知识引导创新、提升博物馆管理及服务素质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博物馆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藏品、定位、展呈设计、研究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数据”可能是比较被忽略的一环,它像一个隐形的变形金刚,关联着博物馆运作的方方面面,数据是如何收集、建立的?数据可视化是什么?算法与模型对具体的展览呈现有什么作用?从场馆建立、展呈设计、内容存储到绿色管理、安全防范、硬件运作,都要通过系统与数据来联动,它既关联着博物馆的创意呈现,也关系到博物馆的效益评估。

数据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邵汉彬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的演变,几乎每隔四五年就要重新定义一次,比如1946年最早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开放机构”,1974年纳入了科学中心和天文馆,1989年纳入了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为什么一直在变?因为社会在进步,我们人类的认知、需求不断在改变,所以需要更新博物馆的定义。考古历史是博物馆,还有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生态园等也是。”

2022年8月,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大会通过了新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邵汉彬表示,这只是到2022年为止的一个结论,仍会继续更新,它更新的依据就是数据。“ICOM以公开、透明、客观的原则推出一套包含4轮咨询、共12个步骤的修订程序,精准掌握全球观点与立场,数据分析团队再以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提案,最新得出的前五名新定义关键词分别为:研究、保存(Conservation/Preservation)、遗产、教育(Education/Didactic)、包容(Inclusive)。”

随后邵汉彬列举了一系列可视化数据图表,直观地反应了全世界各国家的博物馆密度、总数量、参观数据等,在“世界上最多人参观的博物馆(2018年)”图表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861万位居第二,仅次于卢浮宫的1020万。

同时,邵汉彬以最朴实的语言和案例介绍了数字化、数字技术、数据转换等基本概念,“数据就是文本、图形,包括我们说话的声音。”

他也介绍了数据的不可靠性,“如果今天想了解大众对坪山的看法,我们会去问来过坪山的人,但大数据不是这样,它会问全世界的人,大部分人根本没来过坪山,但也要给一个答案,这就是所谓的‘爬虫’。它以为数据量越大越好,但忽略一个事情,就是:人不对了,问的问题不对了,收集来的数据就不对了,结果会越来越偏差。世界人口是70多亿,大量没有用的数据污染到数据源里面,就会出现我们不想要的答案,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邵汉彬推崇数据,也普及数据的伟大功能,但他也表示数据并非万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的深圳自然博物馆是表达文化软实力的里程碑

“期待深圳自然博物馆未来能成为大湾区最有代表性的自然博物馆。”邵汉彬对在建的深圳自然博物馆十分期待,他也表示早已对深圳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有所了解,它的出现,对坪山区、深圳市以及大湾区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效应。“深圳自然博物馆的影响力格局是巨大的,它可以把整个大湾区的资源变成一个分享的平台,这是表达我们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澳门科学馆今年会推出一个生物多样性展厅,展示大湾区的生物多样性,我期待将来深圳自然博物馆可以跟澳门科学馆深度合作,把资源共享到港澳地区,进而输送到欧洲、一带一路国家以及全世界。”邵汉彬表示深圳自然博物馆可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集中资源的一个基地,也可以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希望它的教育功能是非常全面的,将来可以为大众、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观项目和学习平台。”

持续讲述坪山自然博物故事

深圳历史与自然生态记录者、坪山文化智库专家南兆旭担任活动主持,向观众介绍了坪山“有山有水,有情有义”的自然与人文肌理,并对坪山全域自然博物体系的蓬勃发展进行了展望。

得益于坪山优质的生态本底,2019年,深圳首家自然博物馆——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自然博物馆”落户坪山,该馆以“中国领先,世界一流”为定位,将展示“地理空间上的深圳、全球视野中的生态”,做“有科学传播力”的自然博物馆,为坪山带来新发展机遇。

“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已开展了三届,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刘华杰、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南方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田松、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等组成的评委团队,阵容强大,权威专业,关注和评选具有严谨科学态度、人文关爱情怀、推动现实变革、惠润百姓生活的自然博物好书,奖励有思想、有视野、有文采的作家,致力于传播自然博物理念,培育自然博物素养。

2022年,坪山自然博物系列讲座重磅升级为“馆长讲坛”,活动在全世界范围邀请自然类博物馆的管理者(馆长、副馆长等),以讲座或导览形式,与读者分享自然博物知识,传播创新生态理念,普及自然博物馆专业知识,启发公众发现自然、感知自然、热爱自然,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共同领略自然博物之美。从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苍山自然影像博物馆发起人奚志农开始,到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再到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动物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王英勇,深圳南山博物馆馆长戚鑫……“坪山自然博物系列讲座·馆长讲坛”已来到了第六讲,重量级嘉宾讲述他们与自然博物之间的故事,或分享办一座博物馆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坪山居民打开一扇通往博物馆的“窗口”,也让自然界专家走近坪山、了解坪山,为深圳自然博物馆链接更多专家资源。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博物馆建设经验,坪山区为深圳自然博物馆储备“生力军”,通过“自然博物导赏员研习班”等活动,为深圳自然博物馆培养志愿导览员。

审读:孙世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