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联线
▲ 杨文悦: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科技信息处处长如何打开更多围墙,让城市“生长”出更多惠及公众的绿色公共空间?对此,杨文悦已经思考了20多年。
2001年,在徐家汇的原大中华橡胶厂地块上,诞生了一座24小时开放的无围墙公园——徐家汇公园,昔日浓烟滚滚的工厂,变身为游人如织、美轮美奂的开放式景区。漫步在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时,杨文悦心潮澎湃。“这种没有围墙阻隔的‘亲民’绿地,希望上海今后越来越多。”园林专业出身的杨文悦,非常憧憬这一美好愿景,也决心为此不懈奋斗。
(相关资料图)
数年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被纳入上海城市绿化建设统计数据,彰显的是上海对打造更多开放式公共绿地、让更多市民“看得见绿走得近绿”的决心。2015年9月,路过淮海路的市民眼前一亮:东湖路口的百米围墙消失了,占地4400平方米的东湖绿地全天候向市民开放。这是上海第一座“口袋公园”,也是上海第一片“打开围墙”的单位附属绿地。
“近年来,随着上海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绿色空间,有了打开围墙、破除壁垒的可能性。”杨文悦表示。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参与者,对这项工作的酸甜苦辣,她有切身体会。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则让她能借助更多途径,为这项工作发声、建言、献策。
“上海能用来‘+公园’的空间,其实有很多。”在2022年1月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杨文悦表示,他们通过调研发现,上海中心城区还有53块具有开放价值的单位附属绿地,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这些空间开放出来后,能有效增加城市中的公园空间。作为第一提案人,她牵头提交了联名提案,建议加大混合用地规划实施力度,加快社会绿地街面化推进力度,更好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2022年,在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推动下,上海公园城市建设全面发力。上海音乐学院、华东政法大学、鲁迅公园、复兴公园、和平公园、中山公园等单位纷纷拆除围墙,新辟出了大片公共绿地。21家单位开放了附属绿地。杨文悦调研发现,一些单位之所以没有开放绿地,主要是出于“管理难度和工作量增加”的考虑。“如何既放得开又管得住,这确实是个挑战。”她表示,一方面,需要相关单位建立更高水平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提升相关单位开放绿地的积极性。
在市级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杨浦滨江调研时,杨文悦沿着绿色长廊走了一圈,映入她眼帘的,是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一家三代人结伴出游,共享天伦之乐;一对对情侣彼此相依相偎,用手机将幸福的当下定格……“人们的幸福感,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出发点,也是政协委员调研、建言的关注点。”在杨文悦看来,这就是她参与调研的切身感受。
原创:政协联线
作者:政协联线记者 刘子烨
原标题:《调查研究委员行丨如何让更多绿色空间打开“围墙”?20多年来她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