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医学进步,近日,又一项医疗新技术——生物可降解封堵术落地达州,区域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再迎重大突破。达州市中心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梅波博士团队成功完成了达州市首例MemoSorb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这一新技术的引入,标志着区域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迈上了新的台阶。

患者是一位年仅29岁的年轻女性,长期受到未知疾病的困扰,每次步行2-3楼就出现心累气促不适,且伴有严重头晕头痛,难以忍受。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后,她来到市中心医院急诊就诊,就诊时出现晕厥,意识丧失约数十秒钟后自行恢复。完善头颅CT、MRI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右心声学造影提示:考虑卵圆孔未闭(PFO)可能(Valsalva右向左分流Ⅲ级)。医生陪同其爬楼实验,爬楼前,指氧饱和度为99%,而爬到第三楼时,指氧饱和度就降至83%。

针对这一复杂且罕见的病症,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脏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MDT)团队联合会诊,最后诊断为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综合征和PFO,患者的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综合征的病根极大可能是PFO。参照2024年《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PFO封堵术是治疗PFO相关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治疗方案等,结合患者意向,决定为其实施微创介入封堵治疗,封堵材料选择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

手术当天,在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下,主刀医生凭借精湛技术,超声与X线透视双重引导,精准地将生物可降解封堵器送达缺损处,完成PFO封堵,即刻超声示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未见残余分流和心包积液,手术成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指氧饱和度在爬楼实验中保持稳定,未再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患者对于此次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此次手术所使用的可降解PFO封堵器,是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医疗器械。它采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后能够逐步降解,最终分解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或被吸收。这一特性不仅避免了传统金属封堵器在体内长期留存可能引发的血栓、心内组织磨蚀、金属过敏等远期并发症,而且不会对MRI等影像学检查产生干扰,也不会阻碍未来可能进行的房间隔介入手术路径。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展现了达州市中心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团队的高超医术和创新精神,更为卵圆孔未闭相关病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相信会有更多的患者因此受益,重拾健康与希望。医院将继续关注医学前沿技术,不断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守护患者健康贡献力量。(供稿方:达州市中心医院心脏血管外科 李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