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楼市一季度火爆之后,果然如笔者判断,楼市后发乏力。数据显示,刚过去的四月典型楼市,市场销售整体表现平淡,呈现降温,涨势回落的趋势。
(资料图)
笔者认为,当前楼市必须警惕五个危险,避免复苏过程的恢复阶段出现趋低迷、寒冷的趋势。首当其冲的是库存过高,区域供应过剩。其次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再次是险情房企二次爆雷,债务违约、信用下降、停牌清盘、逾期交房、停工的现象。再其次是土地成交、住房供应长期负增长,导致未来供需矛盾加深。
最后是市场存在大量的限制性住房消费、交易政策未取消,且首付高、利率高、税费高的购房高门槛,严重影响楼市的恢复,销售端的资金无法传导到投资端。
笔者认为,四月楼市降温的原因,在于市场缺乏流动性,购房者没有完全恢复信心,供应下降,楼市政策放松力度有限,之前利好政策落实不到位。
其中的原因不排除是前期的住房需求集中释放之后,需求的释放逐渐变缓慢。其次是网签滞后性的因素,影响到数据的呈现。最后是房企的价格调整因素。
中指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期间(4月29日-5月3日),40城成交规模较去年五一假期增长约25%,受基数较低因素,同比增幅较大,较2019年同期降幅超两成。
上海新房成交最为突出,五一假期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666套,同比上涨546.6%。推出一批优质好盘,加之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放松,成交高涨预料之内。
五一期间部分热点城市新房出现下滑态势,其中杭州今年五一假期新房零成交,成都、北京新房成交同比下降幅度均超60%。
诸葛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重点15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5208套,较2022年同期上涨25.74%。其中8城新房成交赶超去年,7城呈现不同幅度下滑态势。
2023年五一假期重点6城二手住宅成交787套,较2022年五一上涨20.34%。各城市二手住宅成交看,其中4城二手住宅成交超过去年,2城呈现下滑态势。
笔者认为,五一假期楼市总体表现平淡,没有出现报复性反弹的火爆成交场景。应该是与前期购房需求集中释放,旅游旺季,供应下降,价格调整有关。
中指数据显示,4月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超两成,同期低基数因素下,4月新房成交同比增长约40%。前期积压需求释放后,市场活跃度回落。
1月-4月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月均成交规模较2022年同期增长24.1%,仍处于2015年以来同期低位。供应下降,4月50城批准上市面积环比下降约三成。
中指数据显示,4月100城新建住宅均价16181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02%,同比下跌0.07%。二手住宅均价15826元/平,环比下跌0.14%,同比下跌1.28%。
笔者认为,目前典型100城的成交、价格看,房地产市场处于复苏的前期恢复阶段。一方面是数据的回升比较缓慢,需求的释放持续性方面不稳定。
另一方面是价格不平稳,上涨的动力不牢固。总体看,房地产市场属于弱复苏。因此,未来的房地产政策需要继续发力,才能支撑楼市继续上行。
易居数据显示,1月-4月5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7715万平方米,同比增速为18%,相比1-3月份15%的水平有所扩大,市场逐渐的升温。
其中4月5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896万平方米,环比下降27%,同比增长30%。值得注意的是44个城市呈现了环比下降态势,占比近9成。
数据显示,4月50城一二三四线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分别为277万平方米、1048万平方米和571万平方米,环比增速分别为下降14%、下降24%和下降35%。
笔者认为,受到城市楼市调控政策、人口流动、货币供应、市场供应的影响,导致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城市分化严重,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市场最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是前期利好政策落实缓慢,商品房库存高、去化周期长,市场呈现区域供应过剩,信心恢复缓慢的现象。
中指数据显示,1月-4月,百强房企销售总额约为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保持增长。其中4月单月,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下降17.4%,同比上升29.9%。
百强房企排名再次发生变化。保利发展、万科分别位居冠军、亚军,而第三名则由中海地产以微弱优势取代碧桂园,前三位头部房企“咬杀”激烈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房企的销售业绩逐渐好转,但是复苏的速度缓慢,没有出现火爆的现象。业绩好的房企,主要集中于头部房企,大部分房企业绩增长不稳定。
销售业绩没有传导到投资端,房企拿地的信心不足。土地市场依然靠国、央、城投企业托底,民企拿地的比例非常低。总体看,土地市场还是弱恢复。
克而瑞数据显示,4月业绩环比增长房企占百强房企合计三成。六成百强房企4月份业绩同比增长,其中TOP10房企(头部房企)4月份业绩同比增长幅度较大。
中指数据显示,1月至4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3150.1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13.1%,降幅较上月收窄1.88%。说明销售端的复苏使得拿地热度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