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诸葛亮并无心杀魏延,魏延是被杨仪所杀,若魏延不死,蜀汉不过继续内斗,最终被魏所灭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一、魏延之死不过是蜀汉内部势力的一场角逐

我们先说说魏延这个人,当年随刘备入川立下汗马功劳,地位仅次于关、张和诸葛。蜀汉政权建立之后,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是个难得的将才。但是他生性孤傲,目中无人,言辞多有偏激,刘备死后,除了诸葛亮能镇得住他,朝中没有几个人能跟他合得来。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时候,魏延曾建议自己单独领一路大军北上,仿照当年韩信,最后和北伐大军一起会师潼关。但是诸葛亮是个相对保守的人,北伐的决定我是为了打压西川本土势力,争夺权利。魏军的数量四倍于蜀汉军队,取胜的可能性非常小。但魏延是一介武夫,没太多政治上的心眼儿。诸葛亮没有答应,魏延非常不满意。

魏延和长史杨仪本身就存在诸多矛盾。别人见魏延都避其锋芒,偏偏杨仪跟他对着干。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调停两人之间的矛盾,诸葛亮死后,单靠费祎等人根本压不住魏延。这些事情也早被诸葛亮料到,临死之前,聚集众将商议班师事宜,决定让魏延断后。但魏延明白,没有诸葛亮的平衡作用,他回去之后一定会被杨仪等人收拾。于是派兵拦住大军班师的路线,大有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杨仪、魏延二人纷纷上奏朝廷说对方谋反,朝廷之中替魏延说话的人几乎没有。这样的政治格局对魏延非常不利,魏延手下的将士知道魏延有错在先,为了自保,纷纷倒戈逃亡。最后魏延剩下了孤家寡人,杨仪派太马岱将其诛杀。

说到头,这是蜀汉政权内部的一场争斗。本身对蜀汉政权并没有伤筋动骨。

二、若魏延不死,要么继续争斗,要么魏延上位统领三军,但这都改变不了蜀汉最终灭亡的结局。

诸葛亮原本是蜀汉政权内的定海神针,他死后出现各方势力的互相角逐符合政治逻辑。如果魏延没有被杀,蜀汉政权的内讧还会持续下去。魏延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但在朝中他的人缘并不怎么好,如果魏延得不到重用,他的地位和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最终鱼死网破,发生兵变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就算是极端的方式,魏延接替了诸葛亮的统兵大权,恐怕还会加速蜀汉的灭亡。魏延是个将才,但不是帅才。他曾统兵镇守汉中十余年,尤若长城,拒魏军于关外不得南下。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眼里,魏延是个难得的虎将,但领兵和用兵是两回事。魏延往往看事不看局,否则也不会那么轻易被杨仪干掉。如果他做了统帅,估计会倾其全国之力有第七次、第八次北伐。而蜀汉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了这样的战争。

三国时期,魏国的人口蜀汉四倍,经济至少五倍以上,综合国力对比,不是一个量级的。三国后期,魏国已变得一家独大,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蜀汉无论谁统兵都改变不了最终结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