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用来比喻什么?
四面楚歌(拼音:sì miàn chǔ gē)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指四面八方皆响起楚地的山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近义词:四面受敌,反义词:安然无恙。
四面楚歌出自哪个战役?
四面楚歌这一成语出自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该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2年,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最后决战。以下是详细分析:
战役背景与过程
垓下之战中,项羽军队被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重重包围,兵少粮尽。汉军夜间在营地四周唱起楚地民歌(即“四面楚歌”),使楚军士气崩溃,误以为故乡已失。项羽率800骑突围,最终在乌江自刎。
与巨鹿之战的区分
需注意“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项羽对抗秦军),而“四面楚歌”是垓下之战的关键典故。两者均为项羽相关战役,但分属不同历史阶段。
历史意义
该战役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终结和汉王朝的建立,其典故被后世广泛引用,如李清照《夏日绝句》即借项羽悲壮结局讽喻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