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佳能在日本 Photo Next 2023 展会上展示了其首款VR相机,一款180°和360°双模式的3D VR相机。据悉,该款相机采用变形设计支持折叠,可支持用户录制360°全向或180° 3D VR图像内容。该原型是 PowerShot V 系列的概念相机,而 PowerShot V 则是一系列主打 Vlog 功能的手持式便携相机。
此外,佳能没有提供更多有关规格、价格和可用性的任何细节。
不过,近年来,佳能陆续在自家产品线基础上拓展与 XR 技术相关的应用。如,此前曾推出EOS VR镜头,后又推出了MR头显 MREAL X1 以及3D VR视频通话方案Kokomo等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除佳能外,越来越多的传统相机厂商开始投入和 XR 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
佳能首款VR相机,图源:网络
传统相机厂商早已迎来寒冬
1996年,当数码相机初入中国市场时,人们都把它当作高端的稀罕物对待。
但近年来全球手机厂商摄影功能的异军突起,让传统相机厂商也迎来了寒冬。
随着智能手机的像素水平进入亿级时代,再加上手机厂商逐渐加深与专业相机品牌的共同合作(如2016年华为与徕卡的合作,2022年小米和徕卡达成全球影像战略合作)也让传统数码相机行业市场受到影响。
此外,数码相机行业的利润也随着产品和用户的不断成熟,开始“内卷”,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大厂家的销量和利润却趋于平稳,很少有突飞猛进的增长。
根据蔡司方面发布的2023财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这半年时间里,其相机业务、也就是光学消费品的营收为7.96亿欧元,是整个集团中营收最低、增速最慢的业务。而徕卡相机集团的2021财年财务业绩也表明,其营收增长16%达到了4.5亿欧元,但与小米的合作则是营收增长的关键因素。
据CIPA(日本相机映像机器工业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数码相机产量不断下降,由2015年的3521.6万台下降至2021年的833.7万台,产值也由6778.3亿日元下降至3206.9亿日元。
其实,从尼康在2017年关停了位于无锡的相机生产子公司,三星、奥林巴斯等都在几年前停产了数码相机工厂,就早见端倪。
然而,时代的大潮不会因为某个产品或品牌而停下。对于传统相机厂商来说,积极顺应趋势做出改变才是正解。
早前,镁客网就曾在分析中指出,传统相机厂商在镜头、图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生产方面也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入局VR市场具有先天优势。
传统相机厂商转战 XR 市场
佳能作为影像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也在顺应时代大潮,不断推出XR新品。今年5月,佳能推出 VR 社交平台 Kokomo by Canon,支持 Meta Quest 2 头戴显示设备。Kokomo 更关注使用其社交属性,通过合理利用使用者的手机镜头,呈现用户的虚拟形象。
2022 年 6 月,佳能发布其新款 MR 设备“MREAL X1”,并在今年 CES 2023上展出。作为一款支持VST透视的混合现实头显,佳能MREAL X1展现了出色的MR音乐会体验、沉浸式AR试驾体验,通过头显,可同时看到物理空间中的真人和虚拟演奏者,抑或是在真实空间中的汽车仪表盘。
此外,佳能还发布了EOS VR系统,这是佳能首个由单支镜头和可换镜相机实现3D VR拍摄的创新解决方案。
除了佳能,另一相机巨头尼康也在积极转型。早在2016年,尼康便传出进入VR市场的消息。
在 CES 2016 上,尼康推出了 KeyMission360 摄像机,这是一款可以360度拍摄4K视频的运动相机。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摄像机是对应头盔设备的,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欣赏精彩的视频影像。
2022年4月,尼康成立次世代视频制作公司Nikon Creates Corporation,并与微软合作开发VR和3D视频内容。
此外,光学巨头卡尔蔡司早在 2014年10月就推出了自己的首款VR产品——VR ONE,售价999元。不过,这就是一款简单的手机盒子。
今年6月,就在苹果宣布推出 Apple Vision Pro后,有消息传出苹果正在与蔡司合作,提供蔡司光学镜片,可根据每个人的视力进行定制。该镜片将以磁性方式连接到 Vision Pro 镜头上,从而实现精确的观察和眼动追踪。
而 LG 也曾在 MWC 2016上,展出了自己的头显LG 360 VR以及全景相机LG 360 Cam 。
小结
可以看出,传统相机厂商正在寻求未来业务发展转型,而XR领域也是他们的转型重点之一。
据IDC最新预测数据指出,2021年全球AR/VR总投资规模接近146.7亿美元,并有望在2026年增至747.3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38.5%。其中,中国市场五年CAGR预计将达43.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此前,曾有报告指出,“VR/AR作为虚拟世界的交互入口,有望代替PC和手机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引领产业变革。”不过,VR/AR技术能否为传统相机厂商带来转机,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文/Vivi
(文章未进行标注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