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份,社融与信贷的投放较上月回落,而且在信贷保持高位的态势下,社融增幅出现了收窄,进而印证了总需求复苏乏力、融资需求难以持续高增的市场预期。截至5月末,人民币信贷12个月滚动累增规模为22.7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幅高于去年5月末的19.84万亿元,但社会融资12个月滚动累增规模33.5万亿元,仅略高于去年5月末的33.07万亿元,拖累社融总量的项目主要是企业与政府的债券融资,两者的融资速度分别较去年5月末下降了2.6万亿元/年、1.4万亿/年。另外,截至5月末,企业中长期贷款12个月滚动累增规模继续新高,至14.41万亿元,而居民中长期12个月滚动累增规模连续3个月稳定在2.6万亿元。
就融资需求而言,除了企业信贷之外,其他渠道、部门的融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放缓,当然基于社融、信贷在一季度的超前投放,二季度有所回落也在情理之中,但同期公布的5月份CPI和PPI数据(5月同比涨幅分别为0.2%和-4.6%),依然显示物价下行压力有增无减,让市场增加了对总需求复苏乏力的担忧。受此影响,5月份金融数据的下滑,被市场视作是经济下行的表现。
针对融资需求的回落,尤其是持续低迷的市场预期,货币政策已经重返“逆周期调节”模式。基于前期自律机制对存款利率引导下调的基础上,在时隔10个月后,再次下调政策利率10基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短期利率降至1.9%,中期政策利率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下调至2.65%,相应从2019年末启动的此轮降息慢周期以来,近4年间,政策利率累计下调65基点。
与下调政策利率同步,央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同样也呈现出宽松。基础货币12个月滚动累增规模曾一度为-1.76万亿元,伴随降息慢周期的开启,至今已经回升至3.15万亿元,累计变化幅度高达4.91万亿元。在政策利率和基础货币双宽松推动下,企业贷款利率由5.5%降至3.9%,累计下降了160基点;个人按揭贷款利率由5.8%降至4.1%,累计下降了160基点;10年国债收益率则由3.4%降至2.6%,累计下降了80基点。与此同时,若观察GDP当季同比增速四个季度移动平均值的波动情况,GDP不变价的增速由2019年的6%降至3%,降幅为3个百分点;GDP现价的增速由2019年的8%降至4.5%,降幅超过3个百分点。可见,本轮货币政策的宽松主要源自“逆周期管理”的需要,虽然期间政策有所微调。
后市三大关注焦点
目前,从就业、收入、利润等层面的经济微观体反馈出的经济下行压力依旧不小,相应微观主体的信心依然脆弱,由于2019年以来,一直处于降息周期内,那么随着降息空间的耗用,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我们已经不能回避了。
关注一:降息空间还有多少。本次降息后,政策利率已经降至历史低位,同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也是历史低位,活期存款挂牌利率仅为0.2厘。那么未来中国的降息空间究竟还有多少?年内是否还会降息?
关注二:商业银行体系能够承受息差收窄的空间还有多少?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宏观要求下,商业银行给企业和居民的信贷融资成本不断创出历史新低,相应商业银行息差同步收窄、盈利下降,那么伴随降息政策实施,银行息差还将继续收窄,但这种收窄不是无限度,如果商业银行息差难以回升,那么扩表空间和资产质量均会受到影响。
关注三:居民降杠杆过程还要持续多久?受预期变化影响,自2021年二季度开始居民就持续减少新增债务融资,截至目前已经就减少了5万亿/年,并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增加存款,至今增加10.35万亿/年,伴随居民增存款,减贷款的资产负债调整,居民消费势必会去趋势性下滑,对于此局面何时才能扭转,市场现在还没有明确的预期。
当然,经济如果顺利摆脱下行困境,企业的盈利、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政府的财力就能得到改善,那么上述提及的担忧也会随之缓解。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把经济拉回应有的增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