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记录中国人千百年来生活印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古老文化遗产展现勃勃生机。非遗火起来的背后,蕴藏哪些规律,带来何种启示?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近日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数字化·新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案例选》,解锁非遗“破圈”密码。

  研究认为,近年来,我国非遗传播实践的覆盖面、纵深度不断拓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实践方向:一是兴建各级非遗馆,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二是促进非遗新媒体传播,聚力培育品牌传播项目;三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旅游业成为传播非遗的广阔平台;四是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非遗进校园”常态化。

  这两部著作的作者及主编、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说,新媒体成为非遗实践媒介化的核心渠道,现代传播对于非遗传承走向的影响力、对于传承人和从业者生计的作用力、对于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保护意义的认同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