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来一碗肉燕。”在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景区的为唐公肉燕店内,虽不是饭点,仍不时有顾客入店,点上一碗热腾腾的肉燕。
(资料图)
肉燕,粗看似馄饨,成型后像展翅的燕子,入汤锅后有如燕子飞舞之感,散发出肉香,故被称为“肉燕”。矾山肉燕是当地的特色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后获得“温州百年老字号”“浙江十大名小吃”等荣誉,肉燕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然而,由于家庭手工作坊低小散的经营模式,过去,矾山肉燕也曾一度面临发展困境。
员工们娴熟地包着肉燕。人民网 叶宾得摄
2014年,在广东经商的朱师勤响应“温商回归”号召,回到矾山传承父亲朱为唐制作肉燕的技艺。回乡后,朱师勤马不停蹄整理材料、办理手续,为肉燕制作技艺申请“非遗”。他又于2015年注册成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将小作坊升级为企业化管理。
“我们家的店是我父亲在1945年推着小推车卖肉燕‘推’出来的,他经过几十年不断尝试与改良,自创了具有矾山特色的手工制作技艺。如我们的肉燕皮是纯手工压出来的,一张皮的成型要用燕槌不停敲打猪后腿肉2个多小时。”朱师勤介绍,“这样的技艺不能断在我的手里。我必须传承好,讲好矾山肉燕的故事,把它做成家乡的一张‘金名片’。”
肉燕共富工坊为周边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苍南县积极开展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朱师勤也打造了以“支部+企业+农户”为运行架构的定向招工式工坊——为唐公肉燕共富工坊,将周边闲散劳动力利用起来,带动村民增收。
“我们实行灵活就业的模式,赋闲在家的妇女经过一周培训就可上岗。她们可以只来半天,也可以全职工作,工资在2000元至5000元一个月。”朱师勤介绍。
张小玲在肉燕共富工坊工作已有4年,“以前我就在家带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月都能给家里增加几千元的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小孩,我感觉挺好的。”据悉,通过共富工坊的模式,为唐公肉燕店创造了30个就业岗位。
为了让肉燕制作这项百年技艺发扬光大,朱师勤的公司与职业技术学校达成校企合作,开展肉燕技艺培训,储备非遗传承人才。目前,培训班共培养了200多名肉燕实用人才,不少学员走出矾山,在全国各地就业创业,在靠这门手艺致富的同时,也让矾山肉燕享誉大江南北。
此外,朱师勤还打造了400平方米的肉燕手工坊体验中心,建立“产文旅”一体化运营模式,让游客能够“品味道、观技艺、亲体验”。
游客体验肉燕制作技艺。受访者供图
小小的肉燕,撬动了大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条致富新路。近年来,矾山镇通过整治一批、入园一批、提升一批的方式,对50多家无证家庭手工作坊进行关停、限期整改,建成5个肉燕小微产业园。
此外,为进一步打响“矾山肉燕”区域品牌,政府鼓励肉燕企业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并为企业提供摊位费用补助。
肉燕市场的火爆,也带动了本地猪养殖、红薯种植等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矾山共有在册生产、经营、销售肉燕产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1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2022年矾山肉燕年产值达2亿元。
如今,矾山肉燕这只“金燕子”不仅“飞”进了各大超市零售柜台,还通过连锁店、网上商城、直播售卖等方式,“飞”向全国各地。
相关稿件:
浙江南宋:小乡镇归来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