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里,国内消费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
来自文旅部的数据显示,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06亿人次,同比增长32.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10亿元,同比增长44.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9%。其中文旅消费、民俗文化消费、夜间经济等领域表现抢眼。
(资料图片)
另有几组数据同样引人注目:
(1)电影票房方面,端午档票房收入为9.1亿元,处2011年以来同档期次高位,仅略低于2018年的9.12亿元;观影人次2252.1万人次,也处2017年以来同期次高位,仅低于2018年同期的2580.6万人次(下降12.7%),为2019年同期的100.9%,高于五一假期(85.9%)。
(2)餐饮零售方面,商务部监测显示,2023年端午节恰逢毕业季,促消费活动增多,节庆商品消费大幅增长,休闲出行、餐饮等消费升温,民俗文化游、避暑游等热度渐显。
(3)其他方面,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前两天,生活服务消费额同比增长60%,跨地市游客日均消费同比增长190%。
总体上看,人们出行意愿依旧强烈,消费市场的复苏亦是有目共睹。然而若是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数据当中似乎透出一丝隐忧。
从人均的角度审视,今年端午假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支出为351.98元,虽然同比去年增长了8.5%,但按可比口径只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4.1%,这一数值比五一假期的89.54%有了进一步下滑。
这意味着,虽然端午假期出行的人变多了,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在“穷游”,消费水平甚至不及疫情之前,侧面反映出人们消费意愿依然不强的现实。
其实,自去年年底防疫政策大幅度调整以来,市场对于我国经济复苏前景坚定看好,包括高盛、花旗银行、瑞银、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机构都预计2023年我国GDP增速可以达到5%以上甚至6%。特别是此前受疫情因素压制较为明显的消费,有望迎来一波强势回暖。然而纵观近几个月的统计数据,我国消费需求确实是偏弱的。以CPI数据为例,今年4月和5月,我国CPI同比增速分别仅有0.1%和0.2%,均低于市场预期——要知道,按照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求关系,如果人们消费热情高涨,价格理应是上涨的,但CPI的接连低迷,恰恰反映出当前消费动力的不足。而近期彩票销量的大涨,以及618期间低价商品的畅销,似乎又带有一丝“口红效应”的味道,仿佛再度佐证了当前消费市场的“弱复苏”态势。
上述种种,反映到资本市场层面便是大消费板块的接连下跌。自1月底开始,wind大消费指数便步入下跌通道,5个月时间里跌幅接近20%,前不久甚至创下年内新低。其中,白酒、医美、旅游、调味品等细分领域均持续低迷,个股亦是普遍下跌。对于那些持有消费股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体验一定是很不理想的。
为什么人们不爱消费呢?在我看来,首要原因依然在于“疤痕效应”。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叠加此前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尤其是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家庭财富受疫情的负面影响更大;再考虑到中低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中很多人的房贷、车贷并没有因为收入的降低而减少,其经济压力在无形之中又再度增加。
虽然当下各行各业运行已重回正轨,但三年疫情使得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再加上近期国民经济增长动能有所走弱,居民部门对于未来的预期仍未根本性扭转,故而消费更趋于谨慎,同时企业投资意愿和风险偏好也在下降,不少用人单位仍在想方设法压缩成本,就业市场依然承压,人们自然不敢“大手大脚”地花销。这当然也难以给资本市场上大消费板块的上涨提供支撑动力。
那么话说回来,大消费板块还有救吗?
客观地讲,国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的确难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明显的起色,但需要认清的是,消费不仅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各行业生产经营的恢复,还影响到产业升级和居民福祉,特别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我国出口动力走弱的背景下,扩大消费以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性便进一步凸显出来。
正因如此,近期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等方面的政策利好不断涌现,这符合“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政策基调。而在当前消费需求总体偏弱的情况下,市场对于后续更大力度促消费政策的预期也愈发强烈,板块情绪也逐渐迎来好转。展望后续,随着接下来经济活动度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有望进一步回暖,而相关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修复也会传导至居民端,形成良性循环。如此一来,下半年的消费情况很可能会好于上半年。
再考虑到近期大消费板块的下跌幅度已经足够大,并且市盈率分位数只有近5年来的34.25%,近3年来的1.97%,已经颇具性价比。从技术形态上看,大消费板块目前已在关键位置处止跌,似有筑底迹象。因此综合来看,眼下A股大消费板块已具备较好的左侧布局时点,值得逢低买入。
在具体配置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受益于政策支持的汽车、家电、房地产相关等细分领域,以及业绩底部改善的医美、化妆品等高成长消费赛道。另外还可以关注大消费板块中的优质白马股,这些优质资产利来都是公募基金青睐的配置标的,经历了前期较大幅度的调整后,已然具备了较高的安全边际,适合以中长期思路来逢低布局,并耐心持有,相信会有不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