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资料图)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据统计,今年以来发行或计划发行GDR赴欧洲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约40家,GDR成为促进A股上市公司加快国际化布局、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通道。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提速,高水平开放动作频、信号密、成果多。业界预期,厚植开放基因,坚持深化改革,更多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举措将继续出台,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影响力将持续增强。

·“烟火气回来了” 消费市场回暖可期

近几日,记者在北京多地走访发现,餐饮、线下购物、观影等接触式消费复苏迹象逐渐增多。业内人士表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的效果正在显现,之前被抑制的部分消费需求开始释放。随着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上倾斜,预计2023年消费恢复、内需扩大将成为确保经济回稳向上的重要力量。

·扩大资本项目流入债券市场开放提速

今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开放提速。截至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33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共有1071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26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782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37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可以预期,债市开放步伐加快,将有效提升我国债券市场吸引力,扩大资本项目流入。未来相关配套政策将持续完善,拓展市场容量,增加市场流动性。

上海证券报

·2022国企改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回首2022年国企发展脉络,有几个重要的变化或突破值得重视:通过持续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国资央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围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条主线,通过专业化整合,优质资源不断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通过大力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央企市场化用人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持续向“管资本”转变,央企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也得到持续提升。

·市场短期盘整不改中期向好格局

12月初以来A股市场整体走势偏弱,上周主要指数更是五连跌,上证指数重回3100点下方。对于市场近期的再度调整,本周机构观点显示,疫情带来的扰动或是主要原因。不过,多数机构认为,情绪面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仅是短期,当疫情逐渐从峰值回落、居民生活进一步正常化、政策持续落地,市场有望迎来修复。

·无惧年末市场调整近六成基民坚定持有

2022年权益类基金投资不易,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亏损10%,但近期支付宝上的一项吸引了270万人关注的调查却显示,尽管年末A股再度出现调整,但对于亏损的基金,近六成投票人选择了坚定持有,甚至继续加仓。与此同时,对于2023年权益资产的投资机会,基金公司近期普遍表示较为乐观。

证券时报

·推动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着墨较多,包括高水平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国民待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明年的外资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释放出十分积极的信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指出,会议的最新定调对于提振外资的信心非常重要,展望2023年,中国将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为外资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使其能够并愿意“走进来”“走下去”,获得长期发展利益。

·年内59只权益基金最大回撤低于15% 普跌市道“抗体”何来?

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总指数最大回撤为25.63%,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为26.21%。期间,多数基金产品表现不佳,但仍有59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回撤控制在15%以内,明显跑赢大盘,而这些主动权益基金截至三季度末的持股市值占比均不低于50%。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低回撤的基金管理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基金经理擅长控制回撤,历史回撤均很低;二是通过配置低估值板块以降低波动的深度价值派选手;三是不追热点,强调独立思考,采取逆向投资策略的基金经理。

·捕捉全球投资机遇 QDII基金正加速“上新”

在多重利好催化下,港股自11月初反弹以来表现强势,并带动相关QDII基金净值大幅回温,一个多月来,有3只QDII基金从底部反弹超50%,涨幅超30%的基金达到了49只,不少此前净值折损惨重的港股基金年内跌幅缩减至个位数,且部分成立不满一年的基金获正收益。据统计,QDII基金份额年内再度大增,较去年末增幅超七成,份额增加的主力来源于资金对现有产品的“加购”。此外,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新产品也在加速申报。

证券日报

·科技自立自强有底气 A股公司已汇聚超270万研发人员

12月23日,微导纳米、杰华特等2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华密新材、雷神科技等2家公司登陆北交所。至此,据统计年内登陆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的上市公司已达337家,在年内新上市公司中占比83%;337家公司上市募资合计4369.51亿元,占比76.19%。专家表示,更好支持科技自立自强,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深化注册制改革,加大对科技创新融资支持,同时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契合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财税组合拳为科技创新加力专家提示注重减税降费精准性

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相关财税政策并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对科技创新发展给予保障。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72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科学技术支出78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持久且规模庞大的资金保障,财税政策发力科技自立自强无疑是最有效的资金保障措施。

·上市公司花式保壳财技引监管关注投资者切莫火中取栗盲目押注

临近年底,部分徘徊在退市边缘的*ST公司动作频频,部分公司施展“财技”意图保壳。据梳理,除了做大收入、破产重整、并购重整外,今年大股东进行无偿赠与和债务豁免的案例增多,但基本都会受到交易所问询或关注。专家表示,注册制改革以来,监管部门加大退市监管力度,上市公司大股东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通过无偿赠与和债务豁免等行为进行保壳。但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有进有出成为资本市场大势所趋。另外,对投资者而言,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要去赌上市公司保壳是否成功。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