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高,物流服务和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已成为中西部地区货物出海出边的主要通道,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谭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2017年重庆、广西、贵州、甘肃4省区市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启动通道建设,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入加速建设期。近年来各地坚持建通道和强运营齐抓、拓合作与促融合并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高,物流服务和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已成为中西部地区货物出海出边的主要通道,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大能力运输通道加快形成。目前,重庆、成都分别经贵阳、怀化、百色至北部湾港出海的三条主通道正在加速形成,东线通道、中线通道已全线贯通,西线通道正在加快推进。平陆运河项目于去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港是通道能力建设的关键节点。北部湾港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到东盟最近的出海口,积极打造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

二是“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形成以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班列、跨境公路班车三种运输组织方式为主运输组织形式,有效联通中西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运输网络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钦州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多条进港和连通园区的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北部湾主要港区实现了进港铁路全覆盖,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陆海新通道为中西部地区打通了最近的南下出海口,成为其联通海外的物流主干道之一,改变了西部地区长久以来面向东盟却“西货东出”局面。以铁海联运班列为例,目前已覆盖我国中西部18省(区、市),与中欧班列有效衔接;2019年至2022年,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量由2243列增长到7560列,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累计开行量突破2.2万列。

三是产业集聚和区域合作效应加快显现。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范围占我国国土面积70%以上,总人口超过4亿人,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元。陆海新通道有效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城市群,黔中、滇中等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点都市圈,是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陆海新通道是联通西部内陆腹地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联结我国与东盟地区的桥梁和纽带,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国西部融入全球产业格局拓宽了新空间。沿着“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思路,沿线各地加快培育打造现代经贸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一系列国际、省际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一批临港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大量东部优质企业和跨国企业落户通道沿线地区。重庆、成都、贵阳、南宁、昆明等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聚集能力和人口吸引力显著增强。

四是跨省、跨国经贸合作朋友圈加快扩大。按照“13+1”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和“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市场协调机制,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已有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多个省份参与共建,各省区市也借此实现协同发展。内蒙古、陕西的煤炭经陆海新通道运至重庆等地,青海的纯碱经通道运至广西支持玻璃产业,广西的玻璃经通道运至川渝支持汽车产业,类似的跨省合作协同越来越多。同时,陆海新通道开辟与RCEP成员国合作共赢新路径,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开放平台为抓手,与东盟国家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将中国西部内陆地区与东盟间物流周期缩短10天以上,主动对接RCEP规则,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打通中国西部与东南亚之间农产品、海产品便捷运输新路径,并在东南亚地区设立海外仓,开通跨境公路班车干线,布局铁路、港口、航运企业和通道运营平台,最大程度节省运营成本,促进国际经贸加速融合发展。

(文章来源:新京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