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收割、脱粒、吐秆……8月14日一大早,在前锋区广兴镇来龙村,种粮大户陶大用驾驶收割机在连片的稻田中往来穿梭。不到半个小时,陶大用就收完了1亩多水稻。刚收获的稻谷又通过机器管道,立即转入停在田边的运粮车里。

“今年天气适宜、雨水充足、病虫害少,水稻收成比去年好,亩产达1000多斤。”陶大用今年59岁,丰收的喜悦挂在他黝黑的脸上。

自2001年“小试牛刀”在家乡承包30多亩田地,到如今承包广兴镇、龙滩镇5个村2100余亩田地种粮,陶大用已悄然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之一。

起初,陶大用种粮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水稻收割基本靠人力,一人一天最多收割1亩水稻,且没有烘干机,湿润的稻谷还得靠传统方式晾晒,费时又费力。

2020年,陶大用决定扩大种植规模。随后,陆续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采购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一整套农业机械设备,满足水稻机械化种植与生产的需要。如今,他种粮已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

“7台烘干机已经连续不间断工作了4天。”当天正午时分,陶大用和务工人员一起,把上午收割的最后一车湿稻谷拉到自家的烘干房去烘干。陶大用告诉记者,这些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稻谷200吨左右,除了自己使用外,他还为其他农户提供烘干服务,“邻村的种粮大户王怀生今年种了200多亩水稻,收割之后稻谷全部在我这里烘干。”

被烘干的稻谷随即被运往中央储备粮广安直属库有限公司,该公司按照1.4元每斤的价格收购。“今年预计产值280万元,利润40多万元。”陶大用高兴地说。

水稻收割后,田地就闲置了吗?陶大用告诉记者,他通过“稻油轮作”模式,春播水稻、秋种油菜等,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推动了土地高效循环利用。

吃过午饭,陶大用又来到田间查看。不远处,收割机正一路轰鸣,运粮车整装待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提倡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我也算是贡献了一点微薄之力。”陶大用自豪地说。

据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市种植的200万亩水稻已收割超80%,预计9月上旬全部收割完毕。(丁彦博 高洋 龙俊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