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由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主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诺和诺德公益支持的《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据悉,蓝皮书聚焦我国肥胖防控现状,系统解读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实践路径,旨在提升全社会对肥胖问题的科学认知,推动建立规范化减重诊疗体系。

世界肥胖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显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问题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按国际标准(BMI≥25kg/m²为超重,≥30kg/m²为肥胖),2025年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41%体重超标,9%伴有肥胖;预测至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将达5.15亿。若采用我国本土诊断标准(BMI≥24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相关数据将更为严峻。

“肥胖不仅是独立慢性病,更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200余种疾病的‘上游诱因’,已成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危险因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方教授说,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2050年全球半数成年人、三分之一儿童青少年将面临超重肥胖问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将承受更大压力。

《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正式发布

活动现场,《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正式发布。作为聚焦公众减重认知的权威报告,该蓝皮书基于全国七大区域2076份精准调研数据,揭示几大核心问题:一是“伪科普”信息泛滥,专业知识急需破圈;二是公众对减重药物态度复杂,谨慎观望者居多;三是药物减重滥用现场普遍,急需强化合理用药意识等。

蓝皮书明确提出“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辅助→手术评估”的阶梯化医学减重路径,强调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重要性。“肥胖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医学等多领域协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张能维教授说,合理用药必须建立在医生专业评估基础上,不建议自行购药或盲目跟风。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房中则教授认为,肥胖防控涉及疾病预防、医疗保障、生产力维护等多个维度,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负责”的综合防控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科普宣传,通过权威渠道破除“瘦即美”等认知偏差;另一方面需强化市场监管,打击虚假减肥广告,规范减重药物使用。

21世纪经济报道总裁虞伟表示,蓝皮书的发布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未来将通过跨界合作,推动权威医学指南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健康知识,助力构建科学减重的社会共识。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列举的研究数据显示,科学减重可显著降低健康风险。比如减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血糖调节功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重还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脂异常减少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含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说明,减重不仅是外形管理,更是重要的疾病预防手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陆迪菲教授说,公众需正确认识减重药物的医学价值,在专业指导下实现安全、有效减重。

当前,我国已将肥胖防控纳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随着蓝皮书的发布与实施,业内期待通过政策引导、学术支撑、公众教育的协同发力,逐步扭转“重治疗、轻预防”的现状,为全民健康筑牢根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