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已成为衡量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下一步,更好发挥工业机器人的带动作用,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攻核心技术,又要重应用牵引,还要谋产业规范。
一是技术攻坚,向高端环节突破。工业机器人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精密,组织过程复杂。虽然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国产化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是目前竞争优势仍主要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存在高端技术缺乏、市场“内卷”加剧、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鉴于此,要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布局,统筹推进技术攻关,加快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促进行业上下游协同创新、合作研发。支持一批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企业,集聚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先企业,培育一批具备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突围。
二是分类施策,加强应用牵引。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主要为汽车及零部件、3C电子、新能源等新兴行业。以应用为牵引锻造竞争力,可在成熟应用、新兴应用、潜在需求等领域分类施策,加快拓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比如,一些非标程度高的细分领域,如航运飞机、钢结构、集装箱、船舶等行业,仍有许多依赖人工的环节需要升级。同时,经过多年行业变迁,新的增长领域正在涌现,如半导体、金属制品、塑料化工等,政策端和企业端应给予这些“好苗”更多发展支持。
三是建立高标准,规范行业秩序。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的迅猛增长,大量企业蜂拥而上,但其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恶性竞争。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加强质量监控。如工信部近日发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和《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在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有利于行业摆脱无序竞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对工业机器人有着旺盛的需求。把握机遇,政策、资金、行业、企业等多方发力,更好发挥工业机器人带动作用,不仅将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将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