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持续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迅速落地见效,全年经济在波动中有所恢复,经济总量逼近13万亿关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11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4.1:40.9:5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52.9%和 35.3%,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2个、1.0个和0.7个百分点。
供给端基本平稳
农业生产态势良好。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90.56亿元,同比增长5.4%。分行业看,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分别增长 4.2%、11.9%、4.5%、5.8%、10.8%。粮食生产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45.45万亩,增长0.8%,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广东粮食播种面积约束性任务;粮食产量1291.54万吨,增长0.9%,实现“四连增”,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经济作物增势较好,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7%,园林水果产量增长3.8%,茶叶产量增长15.3%。生猪、家禽生产较快增长,全省生猪出栏增长4.8%,猪肉产量增长6.3%;季末生猪存栏增长5.8%;家禽出栏增长4.4%,禽肉产量增长4.0%,禽蛋产量增长8.1%。
工业生产增速回落。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533.52亿元,同比增长 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前高后平运行态势,一季度增长 5.8%,为年内最高,随后陆续受深圳、上海疫情影响,增长重心下移至3%—4%区间,随着二季度末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工业经济在三季度逐渐企稳,但四季度省内疫情再度反弹,当季工业增加值再转为负增长,全年增速较一季度回落4.2个百分点,仅高于2020年0.1个百分点。
建筑业占全国份额提升。2022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5247.57亿元,同比增长1.5%, 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稳定增长,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956.50亿元,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占全国的 7.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在粤央企带动作用突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81.78亿元,增长21.6%,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建筑业总产值14.1个百分点,高于本土及其他在粤企业增速19.9个百分点,完成建筑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比重 33.0%。企业承接轨道交通工程能力提升,市政道路工程建筑产值增长13.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产值增长111.1%。
服务业生产受影响较大。202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地区生产总值0.7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8%,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7个百分点。四季度全省散发多发疫情中断接触性服务行业复苏态势,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7.1%,是服务业中降幅最大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下降5.6%。商品房销售回暖迹象尚不明显,销售面积下降24.4%,拖累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5.9%,拉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4706.58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上年回落16.1个百分点。
需求端总体转弱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缩小。2022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75.47亿元,同比下降 2.6%,上半年增速呈逐月下滑态势,自7月起开始进入负增长区间,降幅在波动中逐渐扩大,在1—11月达到下降2.6%的全年低位,随后呈现企稳态势。三大产业呈“两降一升”走势。第一产业投资下降 21.2%,拉低全部投资增速 0.2个百分点,受大型生猪养殖项目投产影响,畜牧业投资下降36.6%,拉低第一产业投资增速2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6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影响,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9%,拉低全部投资增速5.0个百分点。专项债发行提速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增量政策落地显效,截至年底已有271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签约项目纳统,纳统率达99.3%,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分别增长10.3%、12.2%,快于整体投资增速12.9 个、14.8个百分点,分别占整体投资的27.9%、21.0%,同比提升3.3个、2.8个百分点,较疫情前的2019年提升4.2个、2.7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增速在波动中回落。202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82.92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3%,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2.3%。备足粮油、备足应急药品成为居民防疫需求首选项,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分别增长9.0%和12.1%,增速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8个、2.9个百分点。随着二季度汽车产业链逐步恢复,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密集出台,汽车消费需求充分释放,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9%,拉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1.7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小幅增长。2022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83102.9亿元,同比增长0.5%,连续两年站稳8万亿元台阶。其中,出口53323.4亿元,增长5.5%;进口29779.5亿元,下降7.4%。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保持提升态势,增长5.0%,占进出口总额的54.6%,较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财政收入降幅收窄。2022年,全省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79.73 亿元,同比下降5.8%,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为4月份以来的最小降幅,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增长0.6%;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2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5元,同比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05元,名义增长3.7%,实际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98元,名义增长5.8%,实际增长3.4%;就业顶住压力完成全年目标。2022年,全省就业顶住疫情、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等因素叠加影响,保持基本稳定。截至12月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32.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47.27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10.51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20.1%、118.2%和131.4%。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 5.3%,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完成;物价总体稳定。2022 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2%,在2021年较低物价水平的基础上涨幅提升1.4个百分点。2022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3.0%,涨幅比上年收窄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上涨4.1%,涨幅比上年收窄3.9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态势巩固。2022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5.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 0.9 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5.1%,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分别增长9.6%、12.5%。汽车产业首次实现超万亿元营业收入,成为第8个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增幅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1.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9%,比前三季度提高 0.5 个百分点。
企业发展彰显韧性。广东全面落实国家在税收、金融、就业、社保等方面系列扶持措施,企业发展韧性持续显现。2022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全年净增超100万户。截至12月末,全省在库“四上”调查单位17.70万个,同比增长13.6%。企业数量增多的同时,企业发展能级同步提升。2022年,全省有447家企业入选国家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996家 (不含深圳) ;有19家企业入围福布斯中国2022年新晋独角兽榜单,占全国新增独角兽企业的1/4强。
新业态新产品蓬勃发展。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集成业务、物联网等新业务收入增长28.1%,占电信业务收入总量的19.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增长77.6%,新建5G基站个数超6万个,5G用户突破6000万户,增长55.1%。2022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3.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1.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法人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增长18.0%。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新能源产业增势迅猛,新能源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增长19.7%,增加值增长12.6%,水力发电量、风力发电量增长45.5%、105.3%。绿色产品、新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142.3%,充电桩增长91.2%。广东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在21个地市全覆盖,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翻倍增长;新能源产品出口增势迅猛,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分别增长4.7倍、45.3%和42.6%。
需关注的问题:
需求收缩压力较大,企业经营效益不佳
需求收缩压力较大。从工业生产端看,内外需同时回落。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0%,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汽车、电气等支柱行业产值均不同程度回落。外需收缩更为明显,11、12 月当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下降5.0%、7.3%,其中12月出口下降3.8%,为全年第二大降幅,家用电器、手机当月出 口两位数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同步回落,全年增长1.7%,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12月当月下降10.8%,为全年最大降幅。
从消费端看,12月末,全省住户本外币存款中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额增长22.2%,比活期存款余额增速快11.5个百分点,住户短期贷款消费贷款余额下降5.9%,表明居民存款避险倾向仍处高位。消费升级类、文体娱乐类消费明显收缩。2022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下降2.7%、3.6%,服装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9.4%、16.1%。
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经营成本上升、订单不足,引发企业经营效益下滑。2022年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0%、11.1%,降幅较前三季度分别扩大4.1个、2.6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周转不畅,规模以上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应收账款分别增长8.9%、12.0%,增幅高于营业收入5.1个、9.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走弱,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97.90元,比上年减少8.7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5.26%,为2018年以来的最低值;资产负债率57.61%,较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受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叠加留抵退税政策影响,全省税收收入自4月份以来两位数下降,全年下降13.9%,可比口径仍下降5.4%,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69.9%,比上年下降6.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有所降低。
房地产业复苏迹象仍不明朗。广东市场化水平较高,房地产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对政策 调整更为敏感。广东房地产增加值占比高、上下游产业与房地产业关联度更深,市场下行的影响更大。自2021年下半年起,广东房地产市场较全国更先进入调整通道,2022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5.9%,拉低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2022年, 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3%,特别是自下半年以来,在销售低迷、流动性紧张、预期不稳等因素影响下,投资额降至2018年以来同期最低,全年降幅虽较1— 11月有小幅回升,但仍处于底部;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4.4%,总量创2015年以来新低。从部分先行指标看,行业复苏前景仍不明朗。土地市场成交冷清,根据省房协监测数据,2022年全省居住用地成交土地面积和成 交金额分别下降47.2%和41.6%;融资困难局面未见明显缓解,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持续下降,全年下降33.2%,其中,国内贷款占本年到位资金14.8%,为2017年以来最低,自筹资金占37.7%,为有数据以来最高水平,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合计占45.1%,为2015年以来最低水平。
对2023年经济运行预判及相关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新冠病毒感染开始实施“乙类乙管”的一年。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广东经济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外需走弱仍将持续。2022年,美联储合计加息7次,累计加息425个基点,最终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4.25%—4.50%,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元引领的世界性货币从宽松到收缩的趋势,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势头明显。2023 年 1 月,美、欧、日、韩的PMI指数下降至47.4%、48.8%、48.9%和48.5%,均在荣枯线下。2022年12月全球PMI为48.6%,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此外,地缘政治冲突仍在持续,2月初土耳其强地震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转。
从国内形势看,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随着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叠加我国进一步采取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国际机构普遍看好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31日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5.2%,较前次预测上调0.8个百分点。多家研究机构也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高盛集团从4.5%上调至5.2%,认为消费板块有望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 的亮点。摩根士丹利则将对中国经济增长水平的预测从 5.2%调至5.4%,又调至5.7%。
从广东的情况看,一方面,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累积。一是政策利好提振市场信心。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兔年新年开工首日召开,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抢抓经济、提振信心的决心和恒心,必将鼓励各地各部门和市场主体士气,各地市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彰显出推动经济重回正轨的决心和底气。二是1月份以来文旅消费加快复苏。春节长假期间,全省各地花市、文博展览、非遗展示等传统民俗活动精彩纷呈,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大批省内外游客,交通、出游、观影、住宿餐饮等聚集性消费复苏态势明显。春运前31天,广铁集团累计发送旅客4236万人次,比2022 年春运同期增长 23.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6.4%。三是部分先行指标向好。从投资项目年度结转情况看 (不含房地产开发) ,2023年结转项目个数同比增加3505个,计划总投资增长 19.4%,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结转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进度45.0%,比上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有一定支撑。2022年下半年以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广东投放1150亿元,占全国超1/7,位列全国首位,有效缓解广东重大项目的资本金出资压力,在2023年将持续释放投资增长动能。工业方面,2022年广东工业投资增长10.3%,有望为2023年广东工业企业持续拓展产能、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场主体、消费者经历了高度不确定性考验,预期仍然处于低位,经济复苏的基础还较为脆弱。受外需收缩影响,外贸企业在手订单普遍存在中短期订单多、长期订单少的情况,稳外贸面临较大压力。内需方面,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当前广东最终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五成左右, 国家把恢复与扩大消费作为2023年扩大内需的首要抓手,而消费恢复仍受到就业和居民收入下降的抑制,提振消费依然任重道远。从全年走势看,预计一季度处于政策调整后的适应性阶段,线下消费和服务反弹幅度大于工业生产,进入二季度,随着年初各项政策安排陆续落地和低基数的影响,工业经济运行将进一步回升,并在下半年逐渐正常化。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组合拳”多措并举,全省经济运行将整体好转,有基础、有条件保持逐步回升趋势。
对策建议:一是多措并举扩大消费。要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量,让消费更加便利、更加安全;要适应消费升级和服务需求多元化趋势,大力推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服务消费;可以继续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加大对需求端的政策支持,使消费尽快回到正常轨道。针对当前购房者扎堆提前还贷现象,可适当考虑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缩小存量利率与新增利率差距,减轻消费者房贷负担。
二是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实体经济门类齐全、数字化基础设施基础雄厚的优势,聚焦建设智能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广东制造业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使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制造业发展的“堵点”“痛点”。
三是更高层次优化营商环境。要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 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务透明度和便利度,通过提高信息化水 平和服务效率,使各项惠企政策迅速落地。各级政府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必须依法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决策,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引导企业更新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布局全球营销渠道、海外仓储等全链条服务;出台相关 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出海参展“抢单”;鼓励商业银行扩大汇率避险业务覆盖面,减少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影响;加大对外贸企 业金融扶持对出口信用投保保费扶持,扩大政府出口信用担保基金覆盖范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涂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