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现率详细内容

(1)贴现与贴现率的关系:


(资料图片)

贴现的比率就是贴现率(Discount Rate)。贴现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持票人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贴现对持票人来说是出让票据,提前收回垫支于商业信用的货币资金;对贴现公司或银行来说则是向持票人提供银行信用。银行根据市场利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一个贴现率,计算出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贴现利息。贴现利息=票据面额×贴现率×票据到期期限。

持票人在贴付利息之后,就可以从银行取得等于票面金额减去贴现利息后的余额的现金,票据的所有权则归银行。票据到期时,银行凭票向出票人兑取现款,如遭拒付,可向背书人索取票款。票据贴现按不同的层次可分为贴现和再贴现两种,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的票据贴现业务称贴现,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已贴现的未到期工商企业票据再次贴现,称再贴现或重贴现。贴现率是受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化而自发形成的,再贴现率则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2)贴现率与折现率的关系:

贴现率不是利率,也不是折现率。贴现率、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和当时的利率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之所以说贴现率不是折现率,是因为:

①两者计算过程有所不同。贴现率是内扣率,是预先扣除贴现息后的比率;而折现率是外加率,是到期后支付利息的比率。

② 贴现率主要用于票据承兑贴现之中;而折现率则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收益分配等。

(3)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再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

贴现率两种含义

第一种:指金融机构向该国央行作短期融资时,该国央行向金融机构收取的利率。贴现率的高低会影响各金融机构对客户收取的利率水准并间接影响其它金融市场,为一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是各国央行对这种借款方式通常有所限制,所以当一金融机构需要短期资金时,一般会先寻求其他管道。各国央行制定的利率除了贴现率外,另外还有隔夜拆借利率(overnight lending rate),其中美国的隔夜拆借利率被称为联邦基金利率(Fed funds rate)。

第二种:指将未来资产折算成现值(present value)的利率,一般是用当时零风险的利率来当作贴现率,但并不是绝对。

贴现率通常用财经预测,企业财经管理与特定融资实务中的测算用字。例如,用适当贴现率来预测经济发展和企业财务成长测算、投资预测及回报测算、资产评估及企业价值评估等等。贴现率确定均以相关年金期限与贴现率用途目的等情况以利率为基准调节相关因素(系数)而得,一般是由行为单方自行估计确定。

因此,贴现率不一定大于利率的。即贴现率可以大于及等于或小于利率。 一般贴现率是大于市场利率,目的是为防止银行利用两者之差进行牟利。

我国中央银行利率有五种,分别是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央行票据的利率。

适时动态调整,也就是不再实行固定利率,而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根据以上分析,现在的再贴现利率应该下调。

如果下调,则释放出放松货币供给的信号。举例来说,1年期央行票据收益率在1.9%左右,如果再贴现利率下调到1.9%以下,商业银行就可以通过再贴现融入资金来购买央票进行套利。这等于进一步增强了银行间资金的流动性,与央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悖。

因此,我们认为下调再贴现利率首先必将是小幅的,不会对市场资金面造成多大影响。但长期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再贴现利率的调整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和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

3. 货币乘数

(1)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倍。这1/r就称为货币创造乘数。r为法定准备率,货币创造乘数即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显然法定准备率是影响因素之一。

(2)贴现率也影响货币创造乘数。贴现率上升,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为了避免这个情况的出现,商业银行会提高自己的准备金储备,即多留一些准备金。这样的话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多,导致实际准备金增加,从而提高了实际准备金率。而货币创造乘数是实际准备金率的倒数。故贴现率的上升会造成货币创造乘数的下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