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陆

随着暑假到来,在“双减”大背景下,研学旅行热度越来越高,今年的复苏态势尤为明显。


【资料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如何上好研学这堂课?

目前来看,市场上比较成熟的研学旅游产品主要分三类:科技研学类,以博物馆、科技馆等为主;文化研学类,主要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等;营地研学类,主要以青少年户外拓展教育为主。

不论形式如何创新,首先要确保研学的导向正确。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毫无疑问,研学的本质是校外教育活动。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机构,组织研学活动,核心导向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走出校园看世界,把世界变成课本”,从而实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因此,需要从导向上防止跑偏:“研而不学”或者“学而不研”,打着研学的招牌,实则走马观花、变相补习等。

从研学的内容上来看,应该与校内学习相适应、匹配。研学旅行与学科课程一样,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研学内容要与学业知识的讲授和特定阶段的育人目标相适应。

研学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应更注重实践和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兼具实用性,学生通过对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探究和体验,获得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从研学的参与范围上来看,需要形成合力。教育从来不是只靠学校就能做好的,研学更是一个跨教育、文旅等多行业的综合服务体系。济南市即将出台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营地管理办法,来进一步规范研学基地、营地,坚持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与公益性原则,多部门联手,鼓励、整合社会资源,为孩子打造更优质的研学场所。

学校、社会、政府、家庭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构建起无缝对接的教育场景。特别需要注意校外机构组织的研学团,由于家长识别能力有限,容易被“忽悠”,货不对板的情况屡见不鲜。旅行社、培训机构等各类组织主体的监管部门不同,门槛资质不一,必须强化治理研学旅行市场的乱象,摆脱以往粗放式的野蛮发展,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型升级,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此外,社会应为研学旅行提供更多的场所,以便家长开展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比如不同城市的场馆资源进行城际共享,携手推动学生在“研中学、游中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