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22日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6月20日发表题为《一边家中请,一边砌高墙》的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一些自然景观的外围砌起了高墙。一位旅游博主5月发布的一条视频显示,云南德钦县境内的214国道一侧,修了一道长长的围墙,让过路游客无法在路边看到金沙江大湾的景色。附近的飞来寺也有类似情况。

过去几天,该视频经过媒体转载,引发一场关于景区“围墙挡景”的讨论。


(相关资料图)

自然景观外平地起高墙,并非最近才有。青海湖周围上世纪90年代左右就围起铁丝网。根据工作人员的说法,最初是牧民为了防止牛羊跑到别人家去,后来是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

今年“五一”期间,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也曾因周边砌墙上过热搜。景区管理部门当时回应称,2011年修建围墙是为了防止落石砸到逗留车辆,后来还是有游客爬上去,于是又加高了围墙。

此外,最近还有一些景区被曝出连经过都要收费。一名旅游博主称,自己骑摩托车沿248国道行驶经过扎尕那景区时,就被要求购买“过境票”。对方承诺,若他能在一个半小时内走完40公里的路程,就可以找工作人员退回费用。

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72.3%的游客认为中国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或“偏高”。

除了门票,游客进入景区后,很多时候还要为缆车、索道、观光车、大巴车等二次消费项目付费。

一位拥有约200万粉丝的旅游博主最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景区将大门建在距离景点实际入口几公里的地方,这样游客就不得不买票坐电瓶车。

尽管如此,从节假日景区爆满的状况可以看到,大部分游客还是愿意为门票花钱的。当然,前提是景区要提供配套设施,给游客值回票价的旅游体验。当收费项目从原本的景区门口延伸到公路边时,就必须要给消费者充足的理由。

舆论场上,除了网民吐槽,也有不少媒体对此严词批评。

人民日报评论在微博上指出,出于建设管理维护所需收取门票本无可厚非,但通过建墙促使游客前往付费观景平台,吃相未免难看。

央视网则转引媒体文章称,景区不能只想着依靠门票创收;并举例杭州西湖景区不再收门票后,反而增加了客流量。

中国经济网的一篇文章写道,那些有形的围墙看似圈住了“摇钱树”,实则更像竭泽而渔。

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专家殷杰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围墙挡景”是一种“门票经济”思维。游客花了门票钱之后,可能景区内的其他项目就不太愿意再掏钱了。取消或放松门票收费,促进景区内“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收益才会更好。

正如一篇评论文章所说,景区的管理和收费是有边界的,景区越界砌墙,既挡住了游客看风景的眼睛,也堵上了景区长久发展的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