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朱古洞乡紧紧围绕提升基层治理、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等重点,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努力满足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以“治理”为基础,提亮乡村振兴底色。“一张蓝图绘到底,朱古洞乡的蓝图在哪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胡庄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建设以红花为主的特色中药种植基地,采取家庭农场模式,吸引当地村民就近就业,间接带动了周边乡村的旅游、农家乐、采摘经济。柴坡村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大力推广大棚种植技术,村民收入连年增加,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蔬”写了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新答卷,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局面。

以“塑形”为重点,让人居环境井然有序。和美宜居的乡村生活,离不开“硬件”的提升。这些年来,我们看见大片花海绽放在乡村,也看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提升,一台台戏曲,一场场文艺表演植入乡村,成为别具一格、可视可感的符号,让乡村特色入眼入心。在朱古洞乡钱庄村,经过规划与整治,平整的土地被划分成一块块区域,锄草、育苗、浇水,田间地头种植着一排排菊花,周围的响水河、拜台水库、健身步道与其相映成趣。村民们没想到,家门口的环境有这么大的变化:“以前这里杂乱无章,我们都不愿意过来。”朱古洞乡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塑造生态宜居乡村之“形”,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群众“大参与”,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以“铸魂”为内核,让乡风文明入脑入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仅美在外形还要铸魂提质。乡村仅凭“美丽颜值”当然不够,还需要涵养“精神内核”,只有将精神文明纳入乡村、纳入村民生活,激发乡村与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文明乡风才能生生不息。文明实践树新风,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建设“驿小驿”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品牌,组建志愿者队伍。关爱老年群体,开展针对老年患者的志愿服务举措及义诊活动;组织文艺宣传,开展各类科普宣教,推动移风易俗;宣传、观摩,打造特色庭院,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多措并举,实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今后,朱古洞乡将把握新的变化趋势,着眼新的目标要求,将人居环境建设与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起来。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在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立足本地实际,通过聚焦问题抓整治、完善机制抓长效、推动实现农村全域干净整洁面貌、提高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持续打造乡村发展的新内涵、新风景。(商丽娜 关子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