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恒大物业(06666.HK)集团有限公司的股份在港交所恢复买卖,遭遇了意料之中的股价大跌,截至15时03分跌幅达47.83%,报1.2港元/股,总市值由停牌前的249亿港元跌至128.6亿港元,跌去近一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今年8月以来第二家港股物企顺利复牌。
复牌后利好恒大债务重组
在8月2日晚的公告中,恒大物业细数资产、亮出业绩,认为公司业务仍可持续发展,并预期“未来收入及净利润均可维持与物业行业头部企业相当的增长水平,财务风险低”。
公告披露,2022年度总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18.1亿元,毛利润约人民币27.2亿元,净利润约人民币14.8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约为人民币71.5亿元。
可持续经营能力上,仍有成规模的新增业务。截至2023年5月31日,恒大物业总签约建筑面积约8.17亿平方米,签约项目总数3152个,共2759个在管项目,在管总建筑面积约5.06亿平方米。
不过,根据中指物业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恒大物业新增合约面积仅有1457万平方米,排名第21位,远低于雅生活、万物云、碧桂园服务等。
在业内看来,恒大物业的复牌,以及7月28日恒大汽车的复牌,对目前正积极筹备境内外债务重组的中国恒大来说,相当于注射了两针“强心剂”。
“恒大物业作为恒大旗下唯一盈利的公司,是恒大系较为优质的资产,它的成功复牌对恒大集团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也将会对中国恒大接下来的债务重组提振信心,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分析称。
根据中国恒大集团7月26日发布的境外债务重组最新消息,其债务重组计划表决会议拟于8月22日-23日举行。此前,恒大已于今年3月公布了涉及191.48亿美元的境外债重组方案,其中就包括了将原债务转换为与恒大物业、恒大汽车、中国恒大股票挂钩的强制可交换债券及票据的选项。不过走过了开盘即大跌的流程后,按照当前市值,中国恒大所持相关股票价值也已大幅缩水。
独立还为时尚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恒大物业完成了复牌指引,但对于直接导致其停牌的134亿元质押担保事件,调查结果很清晰,但相关款项却仍未能到位。
据公告披露,恒大物业的六家附属公司通过八家银行,为多家第三方融资提供存款质押,相关的资金透过部分被担保方及多家通道公司划转至恒大集团,该质押担保期限届满,因触发质权实现条件,相关的银行划扣/划转了合计约人民币134亿元的存单存款。所得款汇入恒大物业后,由于恒大物业当时并未设立所得款专户,所得款与该公司自有资金形成了混同,共同用于恒大物业日常运营,导致未能及时发现相关资金被用于质押担保安排。
为此,恒大物业通过开展内部监控检讨、人员培训及调整等开展补救措施。中国恒大亦承诺将“以资抵债”,偿还方案主要通过集团转让资产予恒大物业抵销相关款项。
但在复牌前夕的公告中,恒大物业显然还在追债路上。公告称,“本公司正在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措施追讨损失,包括与恒大集团商讨偿还该质押所涉及款项的方案、论证诉讼等其他法律措施。”
而这笔134亿元的质押担保事件,正是直接导致恒大物业停牌的原因,也将其独立性问题摆到了桌面。
虽然,恒大物业涉及该质押担保事件的所有董事已全部离职。今年6月,恒大物业董事会也作出调整,委任两名未在恒大集团担任管理职务的执行董事,增强恒大物业独立性及运营能力。
但恒大物业的独立行走可能仍要度过“漫长的季节”。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物业公司独立上市后,不仅要实现业务独立,同时实质上的资金方面也要独立。
按照这两项标准,前有134亿元未还,后还有第三方业务占比增速缓慢。其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恒大物业来自第三方开发商的管理面积约1.48亿平方米,占比约30%,其中新增的第三方管理面积占其新增总在管面积比例约为37%。
“从恒大物业的业绩表现来看,扩张速度减缓,盈利水平下滑,第三方在管面积占比来看仍然不高。”陈霄直言,恒大物业在恒大债务危机之下已难以独善其身,难逃为母公司“输血”的命运,短期内想要完全独立于母公司仍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