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京津冀奔驰不停,发展红利不断惠及三地。日前,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内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七研究所综合实验中心建设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装修后将于2024年6月投入使用,京津冀同城商务区正从“蓝图”变成现实。
8月1日,京津城际迎来15岁生日之际,一组数据显示了“轨道上京津冀”的强劲动能:15年来,京津城际每日开行列车数量从47对增至128对,最短发车间隔从15分钟缩短到3分钟,每日运送量从4.8万人次增长到7.3万人次。如今,“发展的故事”正在天津红桥区掀开新的篇章。
(资料图)
8月7日,天津市政府批复发布了《天津西站综合开放枢纽——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总体方案》,在天津西站及其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京津冀同城商务区,这对于天津市深化京津双城联动,更好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新两翼”建设,积极融入“京津雄同城生活圈”“京冀临空产业圈”,打造“城市有界、生活无界”的产城融合样本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京津冀同城商务区,京津雄半小时生产生活圈更加成熟,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主导产业能级显著提升,经济总量、总部企业集聚度、商务楼宇产出率、税收贡献大幅跃升。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七研究所党委书记王文富很期待同城化便利。王文富表示,方案提出了强化区域高铁枢纽功能、构建立体道路交通体系,这为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便利。
北京研发,天津转化。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七研究所综合实验中心项目,将提升企业科研创新能力,这更需要聚集京津冀创新资源。而京津冀同城商务区的同城化便利,将助力七〇七研究所完善产业生态,助力更多优质产业分支项目落地天津红桥区。
目前,京沪、津秦、津保、京津城际4条高铁已在天津西站交会,再加上长途客运等,日均综合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以上。津兴城际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第4条高铁通道,届时从天津西站出发到大兴国际机场只需要35分钟。据悉,京滨铁路到西站的联络线、津沧城际铁路线路也预留了线位控制,最终8条高铁线路将交会于天津西站,将吸引津冀、环渤海乃至更广范围旅客汇聚天津。
天津西站还将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实现共用共享服务,形成“高铁+航空+交通运输服务”新优势,为七〇七研究所等京津冀企业打造新竞争优势。
而借鉴北京、上海、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同城商务区将提升天津北部城区承载力,形成中心城区新的增长极。围绕“津城”高端服务业发展布局,形成“一核两带三组团”发展格局。
“一核”是指天津西站核心商务区,主要承载综合交通枢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同城生产生活示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先导区等功能。“两带”为光荣道科技创新产业带和滨水生态文化带,重点承载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文化旅游等功能。“三组团”则是指西北角金融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大胡同商贸和文旅聚集区、优质体教融合区,通过产业集聚、文旅商聚集、体教融合实现金融、数字经济、航空服务及衍生产业功能的拓展。
这些优势正让越来越多京津冀项目加速落地天津红桥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将在天津成立研发基地,企业正计划购买位于三岔河口附近的滨水大厦,通过整合平顶山分公司力量,疏解北京公司部分职能,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目前,首批来自平顶山的84名员工已抵津,率先入驻陆家嘴金融广场实现过渡办公。
今年上半年,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机房设施工程有限公司、鞍马出行天津总部、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华为智能生活馆、比亚迪旗舰店等一批研发设计、数字经济、金融服务、高端商贸企业已签约落户京津冀同城商务区。
未来,天津红桥区将组建精干招商团队,围绕数字经济、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高端商贸等重点产业,编制“招商引资图谱”,加快引进更多高能级项目。同时,不断强化对新引进企业和项目从注册落地到经营投产达产的全周期服务,提高办事和服务保障效率,增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信心,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
经过3年棚户区改造,京津冀同城商务提供宝贵的土地空间优势,天津相关部门正发挥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优势,将天津西站周边地区打造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让京津冀同城商务区成为天津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