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省农业农村厅在乐至县发布《四川省2022年种猪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报告》。这是时隔16年,我省再次启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后发布的首份监测报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种猪质量检验工作总结会在乐至召开。
报告显示,监测指标接近或超2035年全国遗传改良计划目标,监测成绩达我省历史最好水平,前5%群体性能指标与养猪发达国家丹麦水平接近,标志着全国首个体系健全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开始发挥实效。
打破种源依赖进口局面
四川建成全国首个现代种业创新体系
生猪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过去,我国长期从国外大量引种,作为全国生猪养殖大省的四川也不例外。“种猪引进要花费大量的外汇支出,一头优秀的种猪平均要花费3万元人民币。”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研究所研究员龚建军介绍,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育种体系,种猪引进后,很多育种企业“各自为政”,最后导致品种退化,没能实现基因的共享,久而久之形成了“引种—维持—再引种”的怪圈。
种源依赖进口,一方面价格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潜藏着极大的疫病输入风险,威胁本土种猪种质资源安全。“比如2006年,我们引进了外国优秀的猪种,但是也把蓝耳病引了进来,迫使当年种猪性能测定中断。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导致全国多地出现‘无猪市’‘无猪县’,影响了我国种猪的发展。”龚建军说。
种猪性能测定中心。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列项要求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把生猪产业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四川闻讯而动、积极响应,在乐至县重建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加快推动川猪联合育种体系建设步伐。
“四川的生猪联合育种,通过以乐至县的省种公猪站(四川生猪现代种业基因交流中心)、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四川生猪现代种业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主要平台的五个省级公益性平台,进行全省的区域性联合育种。”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何志平介绍,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通过种公猪站的基因交流,能够让育种场的遗传性能优势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我们打好种业翻身仗,特别是川猪的种业翻身仗,提供科技支撑。”
简单来说,联合育种就是将全省14个外种猪核心育种场的近2万头核心群种猪,在统一条件下开展测定工作,筛选出优秀的种公猪送往省种猪遗传评估中心,以猪精液为载体,将优秀种公猪基因免费提供给外种猪核心育种场使用。以此提高2万头核心群种猪的质量,保证全省近6000万头商品猪质量,实现外种猪“川系化”育种目标,解决种猪质量提高靠引进种猪的“卡脖子”问题。
“乐至县是生猪调出大县,川猪联合育种体系对川猪乃至中国的猪业都是意义重大的。”乐至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付秀君告诉记者,乐至与省畜科院于2020年合作共建四川乐至现代畜禽种业园区,包含了基因交流中心和性能测定中心。在该县供地、资金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种猪性能测定中心于2022年5月成功投产,标志着全国首个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建成。
性能测定结果显示
四川联合育种已走在全国前列
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由省内11个核心育种场送检的514头种猪,分两批进入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在接受“日增重、料肉比、背膘厚度”三项指标的监测后,最终“选拔”出了300余头优秀的种公猪。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研究所所长吕学斌介绍,本期的种猪质量监测结果令人振奋:一是监测指标接近或者超过国家2035年的遗传改良计划目标,二是无论测定的数量还是测定的成绩都达到我省历史最好水平,三是前5%群体的性能指标与养猪发达国家丹麦水平基本接近,比如日增重最好的达到了1100克。
省种公猪站。
目前,我省已筛选出前30%的优秀种公猪100余头,进入省种公猪站进行遗传交流。部分优秀基因已交由乐山牧原、巨星农牧等5个核心育种场使用。
“这些优质的基因和优质的育种源,对我们整个四川甚至全国种猪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四川省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锐说。
生猪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破解种业“卡脖子”技术、推动种业振“芯”更是关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生猪稳产保供,川猪联合育种体系的高效运行,为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外种猪“川系化”选育提供了支撑,每年可带动我省生猪产业新增生产效益30亿元,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积极回应了中央对于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关注。
“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联合育种,目前四川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理事长王楚端表示,从这次的测定结果来看,很多种猪的性能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优中选优并推广普及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我国整个养猪行业的种质水平。
全媒体记者陈维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