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编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本期聚焦动植物主题图书。这个春天,我们一同感受鸟兽草木的诗意,思考人类与动植物的关系,在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答案——
草本精华
□ 李书哲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一个繁茂又充满生命力的植物世界。那些匍匐在大地和我们记忆深处的草木,穿越时间和空间,呈现出使人心平气和的美与力。
植物学家潘富俊的《中国文学植物学》,从静默的植物入手,徐徐铺陈开历代诗词歌赋的卷轴,梳理出植物的性状、色彩、药理、特征、喻义及演变,让植物在中国古典文学图谱中呈现出清晰的自然脉络。
在一个个故事里,那些草木仿佛突然拥有了语言和思维,尽是摇头摆手的鲜活,甚至生出了几分乡愁和禅意。《诗经》提到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茆”是古名,又称莼菜。在令人愉悦的水边薄采一些莼菜,那是怎样的悠然自得?“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宝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秋风起时,晋代文学家张翰愈发思念起家乡吴中的“鲈鱼莼羹”,毅然辞官,踏上了回乡的归途。这道菜用到的原料莼菜,幼叶嫩茎布满黏液,吃起来滑润可口,最适合煮食做羹。于是,白居易写下了“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苏轼也感慨“若问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
▲《中国文学植物学》 潘富俊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或许,言语不能抵达的地方,草木却可以含蓄而精妙地表达。古人以折柳道别,以红豆寄予相思,以割席表明断绝来往的决绝。伯夷叔齐甚至以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抱节守志,最终饿死在首阳山。文学创作中,作者笔下的草木也成为其鲜明的个人符号。直到今天,提到菊花,我们的脑海会不由得浮现出那个“采菊东篱下”的农夫形象;看到荷花,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上几句周敦颐的《爱莲说》;闻到梅花的暗香浮动,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终生未娶、与“梅妻鹤子”隐居遁世的林逋。
我常想,如果没有草木,那多少诗词将失去吟咏的客体?章回小说何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生动形象的成语亦会黯然失色。草木寄托着人们与自然之间朴素真挚的情感,又通过文学作品呈现出深远的内涵与意义。比如《诗经》的“蒹葭苍苍”“桃之夭夭”“彼黍离离”“绵绵瓜瓞”,记载了许多与古人生活相关的作物;《红楼梦》黛玉的两次葬花,展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走向;还有成语“青梅煮酒”“桃李满门”“布帛菽粟”,就起源于常见的果树和粮食……
如果继续举例,现存最早的词总集《花间集》,收录晚唐至五代的词作500首,其中327首含有植物:宋代诗人苏轼《东坡全集》诗篇2823首,植物种类有256种;《红楼梦》120回,出现植物种类竟然达到了242种……翔实的佐证和密密麻麻的数据背后,是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植物学家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积淀。在这苍茫辽远的天地间,他又何尝不是把自己当成了一株恣意生长的植物,在文学和科学的土壤中拼命地扎下根去,深一些,再深一些,这样才能看到别样的景致。
此刻,南方草木如织,春天扑面而来。山谷里是一片连一片起伏的绿浪,郁郁葱葱的嫩绿从翠绿和深绿中抽出芽来,艾叶、蕨菜、鼠曲草把生长秘径布在了河流的滩涂和沼泽。
我急急地弃下书和冥想,打开门寻找草木里的诗意去了。
玲珑草木心
□ 齐美煜
行走在四月的南昌街头,清新而又甜润的柚子花香扑鼻而来。时不时的雨水,搅动着素日沉静的青草香和泥土香。身处其中,不禁让人感慨:“春天是香香的,闻起来是幸福的!”或许,这种情愫可以理解为是由季节时令、由生灵草木所勾起的。
植物虽静默,却能感知四季更替,懂得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像会自燃的地中海岩蔷薇,当温度超过32摄氏度时,它会霸气地自燃,烧掉周围的植物,为自己的种子赢得生存空间。像有“洁癖”的苍耳,人一触碰它的叶片,叶片就会停止生长,甚至还会干枯死亡。
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有历经岁月的沧桑。它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索,串起了种种历史瞬间。谁能想到,一片小小的茶叶,能承载起国运浮沉和历史变迁?谁又能想到,一枚普通的柑橘,能让坏血病流行的大航海时代迎来转机?人类改变了植物,植物也同样影响了人类,彼此相亲,命运相连。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美】丹尼尔·查莫维茨著 刘 夙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那么,问题来了,植物会像人类一样,有意识吗?它们能看到什么?能嗅到什么?能尝到什么?能听到什么?如何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能记住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能从美国科普作家、植物学家丹尼尔·查莫维茨所著的《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书中找到。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很好地兼顾了专业性和趣味性,浅近易读,透着生命的坚韧。丹尼尔·查莫维茨在每一章节中着重论述了人类的一种感觉,并把人类的这种感觉与植物的类似感觉进行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不会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而是循序渐进地将你引向植物的内心世界,探索植物内在生命背后的科学。
原来植物这么神奇!它居然会嗅。丹尼尔·查莫维茨在“植物能嗅到什么”这一章节中写道:“与植物感受到的广谱视觉输入相比,植物能闻到的气味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是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能为活着的植物体传达巨量信息。”试想,当你每天下班经过路旁的树木、花草时,它们正用我们无法意识到和体会到的方式窃窃私语。或许,它们会怜悯地发出叹息:“瞧!这些人类,忙忙碌碌,来不及享受大自然的悠远安宁与静谧美好。”诸如此类的想象,不时在脑海中闪现。
这本书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向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植物的全新窗口。当然,植物还是植物,但它变得更加“柔软”:它和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同样的温度……正如丹尼尔·查莫维茨在书中诗意地说:“当我们凝视盛开着花的玫瑰树时,应该把它看成失散已久的堂兄弟,知道我们能像它那样察觉复杂的环境,知道我们和它共有相同的基因。当我们打量一棵在墙上攀爬的常春藤时,我们也要知道,如果不是远古时代发生的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我们也可能免不了在墙上攀爬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演化的另一种可能结局,在大约20亿年前分道扬镳的演化路线的结局。”而这也让我们更加共情地去思考人类与植物的关系,明白生物界没有鄙视链,万物皆平等。
植物有灵且美。知道得越多,就越应该敬畏。或许,这也是丹尼尔·查莫维茨想向我们传递的。
世间草木柔韧生长
□ 钟芳
刘华杰的《草木有本心:生活中的博物学》是一本写给春天的书。草木之中有花香、有鸟鸣,蓄满了春天的味道,也充盈着爱的味道。暮春时节,一起洞悉众多草木的悠悠本心。
作者从北大四院的植物起笔,详细讲解了一些常见植物的命名、分类及生长特性,强调了识别外来入侵物种的重要性。全书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深奥的博物学知识讲得明白晓畅,让人宛如身临其境。
地球上有约37万种植物,生活中常见的也有100余种。对这些常见植物,许多人虽然熟悉其禀性,但未必喊得全其学名。本书以图片加注解的方式,一一作了诠释,使草木依次登上大雅之堂。知晓了这些植物的大名以后,也便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些植物的整体风貌。与处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相比,植物看似不在一个层级,但它们是有生命的个体,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无一不饱受着大自然的风雨洗礼。在一场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图解这些植物生长史和生成史,全书力求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讲述,使读者洞悉植物生长、繁衍、进化的奥妙,又能从它们的砥砺风雨中懂得世间草木柔韧成长的生存哲学。
▲《草木有本心——生活中的博物学》 刘华杰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全书以平视的眼光,真诚审视人类与草木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不但拉近了人们与寻常植物的情感距离,而且使人们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真正懂得怎样去爱一株草、一棵树。
从古至今,人类与植物的命运从来密不可分。它们不仅供养着人类,还风姿绰约地走进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楚辞》里貌不惊人的橘树,渐渐活成了大众心目中巍然不倒的“英雄树”。徜徉于《诗经》中,如云似霞的芦花,圣洁,纷纷扬扬,弥漫在泽滩、池地,营造出一片朦胧的诗意,纷飞的芦花已然成了人们心中爱的信物,传递着世上最美的温情。挺拔的竹子刚直地从唐诗中走来,其高洁气度让人肃然起敬。袅袅荷花在宋词中流连,清廉的品格让人倾慕。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诚哉斯言。大自然养育了万千草木,赋予了它们不屈不挠凛然向上的可贵品质。人类从它们努力生长的故事里,或能找到气息相通的地方。我们同样需要学习草的柔韧、树的刚强。
然而,植物的葳蕤生长在带给人们舒适惬意的同时,也会因外来物种的强势入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作者站在人类发展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示对外来物种的无序生长和恶性竞争,应尽早识别,未雨绸缪加强防范。
草木有本心,人间有爱意。这种心与爱的交接,真诚发自肺腑,打通了自然与人类的阻隔,让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纾解得了乡愁。
哺乳动物的人间塑像
□ 简父
黑马、黄麂、云豹、水牛、花栗鼠……傅菲的《灵兽之语》中,这些哺乳动物在饶北河流域的群山之间繁衍生息,无论是与人类共同居住,还是放野于山林,它们和人类千年来的关联都难以说清解明。
《灵兽之语》约10万字,傅菲用了半年的时间记录下这9种哺乳动物与人类的故事。这部书,是哺乳动物的生命史诗,也是傅菲对生命和自然吟唱的一首赞歌。傅菲的笔下,哺乳动物除了饮食、求偶和育子的本能,更能通过人类的行为感知到善与恶,并真实地给出行为反馈。这与生俱来的灵性伴随哺乳动物一生,温暖治愈了盘踞于大地之上的良善之人。
在乡村,水牛耕田、黄狗看院、马驴驮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驯养的牲畜帮人们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农忙时的帮工,乃至成为家人。《水牛的世间》中,水牛拉姑拉了一天的犁,东生便给拉姑红肿的肩胛骨部位擦上陈菜油,使劲揉搓上半小时,来帮拉姑缓解疼痛。拉姑平时的吃食除了嫩绿的溪草,东生还会准备一些加了食盐和麻油的饭团子,牛吃16个,东生吃4个。
▲《灵兽之语》 傅菲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人与狗的情感更为复杂,要比和其他牲畜来得更亲密些。阅读过程中,《敏秀的狗》让我想起家乡大樟树下盘坐的一条黄犬,它慵懒地看着过往的乡人,一旦生人经过立马警醒,眼神中满是审视。黄犬在即将老死之际不吃不喝,浑浊的眼睛淌出泪水,夹着尾巴,拖着身子去了土房的一个角落终结一生。《敏秀的狗》写了一条通人性的老黄狗,在女主人被偷狗人误杀后守在路口多年,终于等来记忆中的行凶者,并为女主人复仇;遇到喂它饭食的老森,给他舔好腿上的疮,在老森生病时以它的方式叫来了镇医院的医生救下老森的命。聪慧的黄狗知恩图报,人类予它的只是一盆冷饭、几根骨头。在这些动物眼中,眼前劈柴、割草的人充斥了它们短暂的一生,值得它们用生命去守护。
浩瀚苍莽的怀玉山脉和五府山脉,还有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野生动物族群。幼鹿出生后要迅速起身,学会奔跑,不然会被猎手捕杀,物种之间彼此依赖又对立,这是微妙而又永恒的平衡。记得儿时在捕鼠笼子中看到过一只黄鼠狼,为了逃离出去,疯狂的黄鼠狼将铁丝笼咬弯,留下了满笼血迹后成功逃去,这一幕给了年幼的我巨大震撼,野物因为生存不易,故而更珍惜生命。
与在野的哺乳动物最先打交道的是猎人。《灵猴》中的旦春是方圆三十里最好的猎手,没有他辨不了的兽迹、没有他捕不到的野兽,旦春的眼神透出的胆魄和心智能震慑住附近所有的野物。一把硝弹放出,一只母猴用哀求的眼神向旦春作揖,只为了救下自己背后的幼猴。旦春将衬衫盖在受伤的母猴身上,离开了森林。养兽需要爱心和耐心,猎兽也需要耐心,可是一旦有了爱心,就再也做不成猎人。
《圣鹿》是我最爱的一个篇章。一些慢性病患者来到赣东这片壮阔的原始森林居住疗养。在叫雁坞的地方,圣鹿推开了明启的门,友善可亲的鹿帮助明启完成了生命的救赎。文中的人和兽于世上走一遭,他们都是自救的哺乳动物,在这个因雁得名的山谷重燃生命之火。
灵兽聪慧如敏秀的黄狗、俊美如撇角的黑马、奇异如雁坞的黄麂……这些哺乳动物遇见了敏秀、撇角和明启。兽遇见了对的人,会被赋予灵性,拥有“人性”成为灵兽,用撇角的话说就是“马通人性,马是畜生,但也不仅仅是畜生”;这些人也被写作者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故事。品读《灵兽之语》,来到饶北河畔,在群山环抱的那个雁子坞,耳旁是呦呦鹿鸣,铜钟一响,群兽来朝,这是何其悲悯、何其伟岸的生命恩典。
这一方山川河流孕育了人类,也孕育出百兽。此间的人和此间的兽同属哺乳纲目,书中的故事,充满依靠、平等、救赎的温情。作者用文字碑刻了哺乳动物苦难的一生,为其塑像,也未尝不是给那些良善之人塑像。
振聋发聩的生态警示录
□ 刘昌宇
近年来,由于气候和环境的急剧变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珍稀的动植物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的甚至走上了灭绝的道路。在动植物专职画家比阿特丽斯·福歇尔的新书《正在消失的物种》中,作者讲述了69种濒临消失的神秘动物和植物的故事,生动展现出大自然的繁复之美。
生于北美巍峨挺拔的巨杉,萌态十足的北跳岩企鹅,生性善良的恒河鳄,枝叶上翘、密集成伞状的索科龙血树……千百万年来,这些可爱的生灵,鲜活地生长在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以其摇曳多姿的禀性,把整个世界装扮得异彩缤纷,并与万物灵长的人类比邻而居。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气候和环境问题已日益变得迫在眉睫。由于工业废水、废气的恣意排放,以及对大自然的无序开发,致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其中,以巨杉、北跳岩企鹅为代表的近70种珍稀物种,更是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变故”中,经受着巨大的生存考验。福歇尔以细腻的文笔和入微的笔触,全景式地勾勒出这些稀有物种们的生存状态和自然特征,展现它们倔强的生命特性,也以前瞻性的热切思考,一步一步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
▲《正在消失的物种》 【英】比阿特丽斯·福歇尔绘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个蔚为大观的世界,一个美妙神奇的生态家园。在这里你将看到许多珍贵而奇异的生灵,比如雌雄同体的鳞角腹足蜗牛,性别取决于沙子温度的玳瑁,仅存201只不会飞的鸮鹦鹉,生活在洞穴中没有眼睛的洞螈,遇到危险时只会捂住眼睛的暗色地鼠蛙,在地球上兴旺繁衍了3亿年的叙利亚豆娘;以及火山悬崖上艰难存活的木油菜,一生中飞行距离足以抵达月球的大杓鹬,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粉红宝塔菌等等。它们昂扬灵动的身影,不时出现在从陆地到海洋、从森林到沙漠、从天空到深谷的广袤天地间。
福歇尔以写实的笔法,将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一一呈现给关注它们命运的人们。令人扼腕的是,它们的生长、繁衍、苦乐和争斗,每一步都走得平凡而艰难。
如今,这些物种的命运越发艰难。随着福歇尔理性而大胆的书写,我们看到,憨态十足的考拉,之所以会变得越来越稀少,除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外,还与人们对桉树的乱砍滥伐、对考拉皮毛无节制的需求有关。更让人揪心的是,地球变暖加快了桉树的生长速度,也使桉树叶更加缺乏营养,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考拉因营养不良而逐渐消失。一些不法分子,捕捉亚洲象幼象加以驯化……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是濒临灭绝物种真切的生存境况。
全书更像是一本生态警示录,振聋发聩,希望我们善待万物生灵,尊重大自然,守护我们和动植物的共同家园。
版面编辑:周颖 龚艳平 杨数
制图:孔宣尹
编辑:钟剑桥
复审:冯星星
审签: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