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40年以来,我国小微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均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和提高,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也有了较大变化。

第一,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始终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贡献能力强。

1978年至2000年全国个体户数量从14万增长到3160万,由于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展开对部分“无经营”的工商户的清理工作。

2000年开始个体户数量连续下降,到2004年数量跌至谷底,之后数量逐渐回升,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日均新设企业由5000多户增加至16000多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总体来看,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企业数量。

第二,小微企业低技术、低收益额、低附加值的特点导致其收益水平波动大。

加之小微企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效应,只能以较低的投入产出比获取微薄的利润。

一旦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转差,小微企业极易受到影响,比如2020年的疫情风波对以线下经营模式为主的小微企业造成较大打击。

虽然部分企业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但是在转型升级完成前,小微企业将继续被动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第三,小微企业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密集度高且分化明显。

具体而言,小微企业的分布多处于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低附加值行业。

但在信息传输业等高附加值行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体现出高技术和传统产业并存的两极分化状态,产业结构持续改善。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小微企业平均寿命短,死亡率高。

小微企业由于资源不足、经验匮乏等劣势,往往在还未成长壮大前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产倒闭。

结合我国小微企业生存的实际状况,我们对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1)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高使小微企业融资的摩擦成本高于大中型企业。

一方面,从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看,规模小,缺乏抵押品,大多数没有自有品牌且信誉低。

加上管理混乱,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银行等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真实可靠的企业经营状况。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机构难以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因而无法向小微企业注入资金。

金融中介理论认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机构难以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企业的信息不透明问题导致金融中介的监测成本陡然上升。

因此,金融机构无法向小微企业注入足够资金。

并且,当为项目融资的企业家偿付能力不足(有较少的“抵押品”)时,融资的代理成本就会增加。

增加的代理成本反过来抑制了投资需求,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另一方面,现有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仍处于供应不足的状态,虽然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多个债权人建立密切联系增加融资的可能性。

但是扩大关系圈会增加融资成本并减少信贷的可用性。

换言之,关系的价值在于资金来源数量而非资金价格。

部分小微企业转向民间信贷市场进行融资,民间信贷即使能够满足短期的资金需求。

但是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给小微企业带来畸高的财务风险,反而加剧了小微企业长期的资金压力。

融资问题是各国小微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已有研究已及已经从资金供给侧讨论了如何缓解融资难问题。

在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已经出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后,融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在此背景下,对融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着重讨论了需求侧信贷约束的原因,是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动态变化的进一步讨论。

(2)市场竞争力不足,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小企业更强,而新古典主义模型则认为,技术变革最好由市场结构来推动,竞争性市场中的小公司组成的市场结构最能促进技术变革。

由于产品市场主要由大企业占有,小微企业的知名度低且市场份额较小,加之在所属市场的小微企业整体数量庞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应付多变的市场,中小企业通过创新谋求生存。

现实中,小微企业创新却遭受各方面束缚。

小微企业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价格方面都处于劣势,同时缺乏独特的技术,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大中型企业依靠品牌优势,规模化生产占据竞争优势,而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随时受到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变化的影响,利润空间难以保证。

解决小微企业竞争力低下的问题归根结底在技术创新能力上。

小微企业多数仍处于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传统行业,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研发天然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回报期限不确定等特点,小微企业在生存问题没有得到保障之前,很难有能力进行创新。

然而,仅靠模仿和引进又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进而增加了生存风险,更加没有资金进行创新投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中。

并且,融资困难加剧了小微企业资源匮乏的情况,缺少资金的企业更无法投入资金在研发创新活动中。

另外,部分小微企业创新保护意识不足,创新成果容易被剽窃,进一步抑制了其创新意愿。

规模较小、资金短缺、组织结构简,这些特征使得小微企业在研发创新过程中有很多异于大中型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小微企业研发创新并不以获得专利为评价标准,经营灵活的特点使其能够快速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反应,并且通过对产品进行微小的创新来快速成长。

(3)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支持不足

2019年9月,我国政府发布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意见》,这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创业的制度环境。

此外,政府正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特别是围绕促进商业环境以及由创业带动的就业问题方面更加重视。

然而,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2019/2020中国的全国专家调查(NES)结果显示,学校阶段的创业教育、研发转让,以及商业和法律基础设施是创业环境评分最低的三个指标。

虽然政府增强了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但是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不多,政策效果不显著。

一方面,许多政策没有切实落实到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查显示,不到50%的小微企业并不了解政府颁布的各项优惠政策,仅不到20%的小微企业享受到了各项优惠政策。

由此可见,扶持政策范围不明晰、实施细则不明确、执行部门对政策的理解不统一、政策信息的传递渠道不通畅等原因造成政策无法覆盖至全部小微企业,政策效果未达到预期。

另一方面,政府并未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的需求。

现有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和税收两个方面,在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支持没有给予足够关注。

只有在这些方面形成有效的制度建设,小微企业才能享受更全面的政策支持。

当正式制度无法匹配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时,非正式制度扮演着与正式制度互补的角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