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出生人口的减少。世界将变得越来越老。在此过程中,人对整体生命进程的安排也会有很大改变。

这种集体性的转变将催生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们姑且称它为“生命商业”。

转变已经在许多方面显露端倪。很多中青年人纷纷加入立遗嘱的行列。医疗机构对“临终关怀”的业务越来越看重。福寿园国际集团2022年年报显示,去年集团共签订生前契约16,759份,较上一年增长21.8%。所谓生前契约,简单来说,就是客户提前与公司签订合同,订购一系列殡葬服务。在更早迈入老龄化进程的欧美和日本,这项业务已经普及。


(相关资料图)

商业模式变化背后,是人的观念。

人对“死亡”的看法变了。“死亡”原本是一个“不可说”的话题,是日常话语的真空地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书籍、电影甚至网络广告,都在吸引人们去探讨这个问题。相关学术交流也正被积极推动。“死亡”逐渐从一个神秘领域被“解放”出来,成为一个可以用理性话语诠释的“社会问题”。而既然可以用理性话语诠释,那么就有可能用现代的、商业的方式去管理和安排。商业需求由此铺展开来。

人们对“自我”的掌控欲望也变了。人的“自控”本身是与社会文明进程相伴而来的,和平的时间越长,社会分工越是细密,人就越是习惯于严格地自我压抑和自我控制。前现代社会,人一旦进入“衰老”和“濒死”,一切都将变得不可控。现在,一旦被提供控制工具,一生习惯于自我主宰的人们是很难放弃对最后阶段及身后事的控制的。

有一点值得警惕,那就是商业手段的边界问题。“死亡”自古是寄托着人超越性情怀的永恒问题。过去,人是在亲缘性的家庭中老去和死去的,家庭为逝者提供了最后的保护。现在,商业手段介入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同时保持“死亡”的神圣性,让生者的超越性情感可以得到安放?这对于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美、快乐与愤怒这些情绪都已经被消费符号解构了。在“死亡”这个神圣性空间,商业的安排也终将到来,但其模式一定与现在大不一样。

由《中欧商业评论》主办、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协办的线上邀请制公益直播研讨会“商谈CBR Online Talk”即将于 4月26日19:00~20:30上线。本次活动所募集的善款将由杉树公益基金会用于“CBR助成,圆梦希望”计划,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让青年无惧未来。

本期“商谈CBR Online Talk” 特邀云南大学人类学副教授袁长庚与福寿园国际集团首席品牌官李经衡进行线上对谈。对谈主题是“墓园与老龄社会:生命商业背后的价值观变迁”。

本期将探讨的话题包括:

● 2000年至今,生命商业经历了哪些重大变革?

●是怎样的价值观变化触发了商业上的这些变革?

●生命服务领域的创新中,哪些项目收到的社会反响比较好?

●购墓费用依然是中国人丧葬支出中的最大头,将来是否会有新服务取代墓园服务成为第一?

●面对“死亡”,除了事务性安排,还有哪些日常功课可以做?

我们会在4月26日18:00前对所有报名观众进行审核,欢迎大家积极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商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