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消息,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今日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抨击知乎的匿名诽谤现象及其反证规则存在问题。
【资料图】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这件事的起因是近期有网友在知乎匿名发表内容称,黄渊普曾花钱购买“上海青年五四奖章”,并花钱获得纽约大学商学院的录取。
对此,黄渊普表示可以接受客观的负面评价,但需要对诽谤采取行动。他表示自己向知乎创始人周源反映了这一问题,“我忍不住发信息给周源说:能不能弄个反证功能,如果证明匿名的人诽谤时,把他们的身份公开? ”但对方不予理睬。
黄渊普随即因气愤删去对方微信,并进而在朋友圈以类似自己在知乎所受“匿名诽谤”的形式,对周源进行指责。其中,他提到,“周源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将持续向全国政协举报周源创立的知乎,这个平台烂成什么样了自己没有一点数么? 对企业家群体有公平对待么?”
此事随后在互联网领域开始发酵,引起更大范围讨论。对此,知乎方面回应界面新闻称,“知乎有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我们反对编造不实信息、恶意诽谤他人等行为。欢迎用户通过举报途径反馈给我们,平台将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和处理。”
对于类似事件的诽谤者身份曝光问题,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律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根据民法典规定个人的名誉权受保护,如果平台上存在有涉及侮辱和诽谤的言论个人应该向平台举报,去删除这些言论,如果需要进一步维权的,可以起诉平台,然后向法院申请调查令,要求平台披露匿名用户的身份。
在这起事件中,游云庭认为正确的维权途径是通过司法来救济,“向北京互联网法院起诉知乎,要求平台提供匿名人士的注册信息,然后再追加被告进行诉讼。”他表示,“这个媒体人现在以以暴制暴的方式,对知乎的创始人进行人身攻击,也涉嫌侵权了知乎创始人的名誉权。”
事实上,黄渊普与周源之间矛盾的本质是UGC机制和平台的冲突。知乎,或者说所有类似互联网平台的匿名发表机制,曾不止一次作为社会话题进入公众视野。在匿名机制的包裹下,不仅仅是难以启齿的真相更容易被表达,那些不必承担明确道德压力乃至法律压力的负面言论也会随之泛滥,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污蔑、诽谤,以及大量的恶意解读与揣测。
这种现象难以抑制,甚至一度成为当前社会普遍诟病的“网暴”的根源。面对这样的情形,平台所能做的工作知乎在回应中已经表达得很明确:社区治理机制、反对诽谤行为、建立举报途径、迅速核查处理。
游云庭指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理论上平台有海量的用户,所以对于名誉侵权的事件可以享受避风港待遇,也就是收到侵权通知后删除就可以免责。但对于平台而言,如果相关文章成为热点,点击量超过一定的数字或者或者平台已经明知了,比如这位媒体人用户向知乎的创始人进行投诉,并且已经变成公共事件的,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如果不予删除,则构成了帮助侵权责任。
不过,从前述维权途径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精力成本,受到匿名诽谤的当事人的维权成本都相对高昂。因此在更长远的视角下,平台需要为引导用户价值观,以及建立更完善的内容筛选机制等工作付出更大努力。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