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清朝朱墨双色金印刻本《历代史论》


【资料图】

日前,资阳市图书馆上榜第一批四川省古籍保护站名单。截至目前,资阳市图书馆古籍藏书量超过了5000册,其中包括上起清朝道光年间的3000余册线装古籍,下至民国初期的2000册经济、文化等百科知识平装文献。这些古籍都从哪里来?如何更好挖掘古籍价值?近日,记者走进资阳市图书馆进行了了解。

“唤醒”

5000余册古籍入住古籍书库

推开古籍书库的门,一股特殊香味扑面而来。味道来自室内四排两米高的香樟木书柜和柜中的芸香草香囊,这是帮助古籍防虫。“如今藏量已超过5000册,但与省内一些市州图书馆古籍藏量七八千册、几万册相比,并不多。”戴上纯棉手套,资阳市图书馆馆长韩晓瑛打开书柜,一摞摞已泛黄的古籍,不少封面变脆、斑驳,散发着古朴遥远的气息。

修复后的古籍

韩晓瑛介绍,古籍书库室内除了配备全香樟木书柜,还对照明灯具及窗户玻璃进行防紫外线处理,配备了24小时空气净化站、恒温恒湿、气体灭火等设备,全方位专业保护古籍。

“建馆时间不到15年,这些藏量并不容易。”据介绍,目前,资阳市图书馆几乎所有古籍都来自雁江区伍隍中学捐赠。尽管该中学有古籍藏量有几千册,但藏书环境简陋,普通的书柜以及环境,仍使古籍受潮、粘连、虫蛀等问题严重。为了避免古籍出现更严重的损坏,2015年7月,资阳市图书馆与校方协商,将古籍“寄存”在了馆内。

后期,馆内又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委托专业机构很快对这批古籍进行了除尘清理、冷冻杀虫、版本鉴定。书柜里,从尘埃里苏醒过来的古籍,用一张张纸签标出书名、著者、版本、册数等信息,正被世人认识。

“焕新”

开展古籍修复及数字化

去年9月,在图书馆与校方的共同推动下,这批古籍由寄存转向捐赠,正式成为图书馆的馆藏。

古籍书库

“不能让古籍换一个地方‘沉睡’。”如何让古籍兼顾保护与使用、焕发新生?在古籍书库里,一个玻璃展柜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损坏严重的《相台书经》和《历代史论》,经过专业机构修补重新装订焕然一新。“你看,这里较深色的部分就是修补的地方。”经过漫长岁月,古籍以前的纸张颜色变浅甚至发白。

为何在5000余册古籍中,先挑选出这两本修复呢?“看文献价值。”韩晓瑛拿该馆古籍收藏的“镇馆之宝”——《历代史论》举例,该古籍由明代的张溥撰写,是一套珍贵的清朱墨双色金印刻本。“朱墨套印的古籍有两种颜色,因此一套书需刻两套板才行,黑色一套、红色一套,印刷成本极高,所以存世量极少,而印制精工的著名古籍,就更是少见了。”

另一边,古籍保护也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所谓‘数字化’,就是通过扫描古籍的内容,将古籍原来的模样呈现在数字储存设备上,让阅读者直接在手机、电脑上阅览,更大范围地传播出去。”韩晓瑛介绍,馆内已有1000余册古籍被数字化加工,市民足不出户也能通过图书馆网站翻阅。

“当前还有4000余册古籍未被数字化,其中大部分是需要进行修复的线装古籍,古籍保护工作任务繁重。” 韩晓瑛表示,为便于管理和查阅,今年将对已入库的古籍进行系统的登记著录,形成完整的古籍目录。同时,加快分批修复古籍工作。“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想尝试古籍再造,对古籍进行扫描、翻拍、复制出版,让古籍真正活起来,被更多人认识了解。 ”(刘嘉仪 高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