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创新从何而来?什么是经济活力?”7月8日,在2023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200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爱德蒙·菲尔普斯表示,关于创新的源泉,不少经济学家都曾给出过答案,但他们忽略了一点——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发现并不是创新的主要来源。
菲尔普斯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其他国家的经济更有活力?
在传统观点方面,任何维持自由市场的国家都可以拥有自主创新的活力,但菲尔普斯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自主创新需要正确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有多大取决于它的态度。创新者往往是那些脱离主流观念、跳出框框思考的人。”他说。
在菲尔普斯看来,只有具有足够经验的金融家,才能有自信认为他们能够很好地判断提交给他们的创新项目。雄心勃勃的创新者必须有足够的洞察力才能让一个项目启动起来。
“高活力的核心就是渴望创新,并且忽视可能存在的障碍,或者这些障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创新。”菲尔普斯分析道,很多创新者迫切希望改变世界,还有一些创新者想向社会证明他们可以走自己的路;另一些人则想要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当然,想要实现高活力,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激励创新,还需要一种能够接受创新的社会和政治氛围,能够容忍创新可能造成的破坏。”
菲尔普斯赞扬了中国所拥有巨大的创造新产品和新方法的基础,同时也指出了未被挖掘的潜力。“中国人口众多,老龄化问题不应令人担忧。”菲尔普斯指出,老年人仍然可以为国家做很多生产工作。比如,在欧美国家,退休年龄是65岁。但很多老年人在达到这个年龄后仍然继续工作,同时领取养老金。根据人口调查,6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20%仍在工作;这一数字是 40 年前的两倍。而在瑞典,退休年龄从62岁延长到63岁。
“中国已经在进行很多高科技创新,毫无疑问,继续这一努力是正确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会看到中国在这个方向上的成果。”菲尔普斯表示,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工人、经理或其他雇员在构思新的想法;在这些经济体中产生的本土创新,很快就能超越科学家产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