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罗时江湿地。本报记者 赵汉斌摄
◎本报记者赵汉斌
清晨,风送荷香,流水汩汩。青草上,露珠折射着阳光,紫水鸡在低头觅食,洁白如凌波仙子的海菜花静静绽放。这是夏日云南大理洱海上游罗时江湿地上演的一幕美丽画面。
不久前,罗时江湿地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为省级重要湿地。罗时江湿地位于洱海北端,属于洱海流域,面积57.9公顷,由森林沼泽、沼泽草地、沼泽地、河流水面和坑塘水面组成。
多年修复吸引鸟类驻足
8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天蓝水清,洱海湖面上盛开的海菜花远看星星点点,宛若繁星坠落水面。海菜花,是水鳖科水车前属的一种沉水植物,也是云南高原湖泊的特色物种,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非常高,在洱海曾一度消失。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处于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上,是我国西南山地发育典型的高原断陷湖泊。
罗时江地处洱海上游,与洱源西湖相连,是洱海的主要入湖河流和补给水源,年均径流量约为1.1亿立方米,占洱海总来水量的13%。罗时江湿地就位于洱海北部的罗时江入湖口沙坪村九孔桥附近、大理市上关镇大丽公路以北洱海水位消落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曾经的罗时江湿地主要由季节性耕作农田、废弃鱼塘及洱海水位涨落形成的沼泽组成,岸滩枯草丛生,腐殖质堆积,蚊蝇滋生,让人避之不及。为改善这一情况,十余年来,当地通过水网改建、优化植物配置、鸟类栖息地构建等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改造建设工作,恢复建成了植被群落结构较为完善、净化功能较强的河口湿地,削减了罗时江径流所携带的氮磷含量,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经过一系列修复建设,现在的罗时江湿地净化功能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已经观测到的鸟类有66种,数量达到5000多只。”大理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孙家荣介绍。
目前,罗时江湿地共有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116种,其中优势种和常见种主要有垂柳、芦苇、茭草、凤眼莲、细果野菱、水芹、浮萍、水莎草等;湿地区域内共记录到野生湿地脊椎动物18目27科101种,其中湿地鸟类9目14科66种。如今,罗时江湿地已成为观鸟、摄影的好去处。
科学管理守好一泓清水
“罗时江湿地是上游水源进入洱海的最后一道关口,从地理位置看,罗时江湿地就像‘洱海绿肾’,它具有强大的净化和过滤功能,可为洱海水源过滤排毒。”大理市林草局副局长孙家荣说,水流经罗时江湿地循环一周,进入洱海时已是一泓清水。
大理洱海保护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东介绍,在湿地种什么花、清除什么植物,不能只凭经验,还要讲科学。在日常管理中,他们循环开展湿地植物清理和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每年两次定期清理死亡水生植物,避免淤塞和水体富营养化。
清芦苇、割茭白,捞水面浮萍、杂草、树枝,十余年来他们风雨无阻。2022年,为保一泓清水入洱海,当地出动5416人次维持罗时江湿地的保洁管护,清理白色垃圾3.86吨,打捞水草、清理枯萎水生植物近千吨。
“根据大理市洱海管理局2022年12月发布的罗时江湿地生态监测报告,罗时江水质综合为Ⅲ类。”大理州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郑兴说,这为洱海提供了稳定的优质水源,为洱海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罗时江湿地,大理州还拥有大理洱海、洱源西湖、洱源茈碧湖、剑川剑湖、鹤庆东草海、宾川上沧海6处省级重要湿地。一颗颗闪亮的高原湿地明珠,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记者从大理州林草局了解到,近年来,从水污染治理到退化湿地恢复、水源地保护,再到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小流域治理,全州湿地保护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逐步得到遏制。由于湿地保护成效显著,国内外科研机构、友好城市多次到访考察,学习洱海保护治理模式。
据《云南省2021年湿地资源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大理州湿地面积为67112.31公顷,比2012年增加7473.17公顷。近年来,洱海水质总体情况较好,2021年、2022年水质均为优,总体为Ⅱ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