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随着北方天气日渐寒冷,群群候鸟穿越山海,寻找温暖的越冬居所。新闻频道继续《2024候鸟迁徙》特别报道。我们在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设置报道点,捕捉候鸟迁徙动态、关注各地如何守护候鸟迁飞通道,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吉林通榆:十多万只候鸟抵达向海 白鹤“小雪”如约归来

首先来到位于吉林西部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目前,十余万只候鸟在这里补充能量。在这些候鸟中,我们再次发现了白鹤“小雪”的身影。在之前我们曾报道过“小雪”今年九月份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地启程后,从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进入我国,途经内蒙古,带着伴侣来到了吉林境内停歇,为接下来的南迁补充能量。现在,“小雪”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它们和候鸟群体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停留?

记者来到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直播点位后方1公里左右的位置,此刻白鹤家族正在觅食。画面当中,有一对白鹤总是形影不离,它们一起觅食、玩耍,再一起展翅飞翔,这般“夫唱妇随”的景象,在鹤群当中凸显出来,根据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提供的卫星定位追踪器信息,经过多天的蹲守拍摄,发现这对白鹤当中,左腿佩戴追踪器、右腿佩戴环志的就是老朋友“小雪”。

10月15日,我们得知它从西伯利亚繁殖地迁徙归来,抵达吉林歇脚,吉林和江西两地就此开启了密切联动,通过“小雪”佩戴的卫星定位追踪器,捕捉它和白鹤群体的画面。

经过对几天的数据分析,来看这张图,“小雪”来到吉林向海近一个月的时间,主要活动轨迹停留在两大区域,初期,它和鹤群相伴在保护区的南部方向进行觅食、栖息,而如今,它们又迁移到保护区东侧,两个地区的直线距离有二三十公里,这两个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泡泽多、农田分布广。白鹤在浅水区吃完喜爱的藨草球茎后,再去捡拾农户们秋收后散落在地里的玉米粒,作为小零食补充淀粉能量。而另外一张张图是我们总结出来,“小雪”最近三天的活动轨迹,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栖息,它最大的活动直径是7公里左右,图上的数字,代表它在该点位的活动次数。小雪性格“活跃”、连片的湿地中没有道路,这给捕捉它的镜头增添了难度。

目前,在这里停歇的白鹤已经有两千多只,白鹤生性机警,为了不打扰它们,我们是在远处,通过高倍镜头在众多只白鹤的大长腿当中,搜索“小雪”佩戴的环志记号。卫星定位信号和画面都能说明,“小雪”和它的家族成员们在这里生活得还不错。

“小雪”已经连续两年来到向海进行迁徙停歇,每年迁徙季,和它一起来到这里的还有白头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等十余万只候鸟,它们用翅膀“投票”,成为了向海驿站的“回头客”。

为了保护珍稀候鸟和稀有植物群落,1981年,向海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然而,在1998年东北地区特大洪灾后向海湿地持续干旱,候鸟种群数量锐减。通过卫星视角,2019年,保护区内很多沼泽因缺水演替成了草甸子,植被覆盖率低,有的区域甚至裸露出地表。近年来,为了修复几乎干枯的向海湿地,吉林省通过湿地补水、河道清淤、湿地围堰、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使向海湿地的面积恢复到38000公顷,由多方力量组建的保护管理队伍也日夜守护在这片美丽的湿地旁。如今,在向海又重见水天一色的湿地,草木葱茏,和远道而来的“朋友”。

根据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候鸟迁徙规律的监测,一些东方白鹳已经开始南迁。随着天气转冷,接下来的两周内,“小雪”和它的家族成员也将开始集群,启程飞往我国的江西鄱阳湖越冬,我们也祝愿这些候鸟的迁徙旅程一路顺利。

天津:大批候鸟飞临七里海湿地 迁徙进入高峰期

接下来我们再到天津。和吉林一样,天津也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每到这个时节,都会有数十万只候鸟飞临天津七里海湿地,在此停歇后继续南飞。今年那里的候鸟迁徙情况如何?当地又做了哪些应对举措?

记者来到天津市宁河区的七里海湿地的核心区内,通过画面当中可以看到,有不止一群鸟类正在远处的水面停歇。根据工作人员辨认,它们分别是白琵鹭、小天鹅等多种候鸟种群。从前几天拍摄到的画面可以看到,平静的水面上,候鸟们休息时挨挨挤挤的聚成一团;而在觅食时,它们则三三两两的四散开来,有的悠闲漫步,有的将脑袋扎进水中寻找食物。当镜头拉开,像东方白鹳、白枕鹤大型涉禽和一些体型较小的候鸟也能在同一空间内互不干扰地和谐相处,当一只或几只候鸟腾空而起时,总能引得众多候鸟振翅响应,显得蔚为壮观。

之所以记者选择这个点位出镜,一是因为这里是核心区内能够观察候鸟的最近点位。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根据候鸟的习性,当它们选择了一个能够提供安全丰沛生存环境的停歇点,即便跨越上千公里,时隔近半年,等下次在途经这里时,同一个种群仍能精准找到这个点位。来到这里,记者也要控制音量,避免鸟类受惊。

此时七里海内候鸟的分布是什么样?来看这两天湿地内的候鸟分布热力图。以中间黄线为界,左图是七里海的西海,右图是东海。可以看到,无论是数量还是分布状态,大量候鸟都集中在东海范围内。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差异?这就不得不提到迁徙季候鸟的行进特点。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迁徙季,通常是体型高大的涉禽先行到达,一段时间后,体型较小但族群庞大的游禽才会抵达。针对这一特点,当地通过设置在七里海内的5个水利设施,优先对地势较为平缓的东海地区的水位进行调节,让其水面下降至适宜涉禽浅水觅食的范围。等到迁徙中期,在大量习惯深水觅食的游禽到来前,工作人员会动态对西海水位进行调节,且西海部分地势高低起伏明显,最终将呈现有深有浅、兼顾游禽和涉禽的状态。

要完成广阔物理空间内大量候鸟的监测和保护,就不得不借助科技的力量。从2023年起,七里海湿地内就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以移动式鸟类信息监测仪、电子界桩等为 “末梢神经”,以终端信息监测平台为“智慧大脑”。通过这套系统,无论是候鸟声纹视频信息还是空间内人类活动都一目了然,帮助管理者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制订处置方案。湿地内还上线了全新的无人机巡检系统,操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一键启动,无人机即可起飞,利用搭载的设备对保护区进行全域、高效、精准的智能巡检,极大提高巡检效率和覆盖范围,更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据了解,由于无人机巡检飞的高度很高,就算到有候鸟的区域也是距离它们很远,所以不会干扰到这些鸟类。

根据统计,从今年10月中旬第一批东方白鹳的先头部队到达算起,截至目前,已有上千只东方白鹳、 近千只白琵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陆续到达,目前日均鸟类观测量上万只。不仅如此,随着湿地自然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候鸟选择来此长住。像今年就有200多只白琵鹭留在七里海繁殖。而随着天气的进一步转凉,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候鸟将光顾这里,谱写一副美丽的生态画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