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市民们纷纷到泳池泡水降温。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将给我国气候带来哪些影响?世界气象组织在书面回复本报采访中表示,厄尔尼诺将在今年冬季达到高峰,全球南纬50度到北纬50度地区气温预计会高于常年,并且在由拉尼娜转为厄尔尼诺后,全球不少地区已经出现极端天气,必须密切留意;气候专家对此表示,连日来我国多地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也是受厄尔尼诺现象推升全球气温的影响,预计今年将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北半球气温可能比常年高出1℃~2℃。

世界气象组织:


【资料图】

南纬50度到北纬50度地区气温高于常年

世界气象组织7月7日在书面回复本报的采访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只是在最近几个月才被观察到,现在要理清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传统意义上,厄尔尼诺加剧了全球气温的飙升,例如2015/2016年是上一次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而2016年是地球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据模型预测和专家评估,厄尔尼诺在2023年下半年流行的可能性非常高。

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气候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但世界不同地区还有其他的气候驱动因素。所以,世界气象组织还发布了一份全球范围的季节性气候展望,其中纳入了厄尔尼诺、拉尼娜和其他主要气候驱动因素,如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和印度洋偶极子。根据这份展望,2023年7月到9月期间,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陆地地区都将出现高于常年水平的异常,气温异常范围是南纬50度和北纬50度的地区,包括海洋大陆、中美洲、加勒比海、南美洲北部地区、非洲、阿拉伯半岛、东亚和东南亚以及北美洲北部地区。

与此同时,亚洲其他地区、北美、欧洲和南美南部地区气温高于正常水平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从澳大利亚北部延伸到南太平洋东南部的一个带状区域,以及从新西兰延伸到塔斯马尼亚岛附近的一个弧形带,出现高于正常温度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据介绍,厄尔尼诺现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最长可达18个月,将在今年冬季达到高峰。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自2020年以来,全球一直处于拉尼娜阶段,至2023年3月才结束。很长一段时间,热带太平洋一直处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中立状态,直到最近才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在这次事件之前,世界气象组织观察到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极端天气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这些驱动因素。

世界气象组织还提醒,厄尔尼诺会给全球季节性降雨带来很大影响,在赤道沿线和赤道以北的狭窄地带,从菲律宾穿过赤道延伸到南美洲西海岸,降雨量超出正常水平的概率大大增加。世界气象组织也将继续密切关注其后续影响,并将其报告给各国气象和水文部门。

烈日下“全副武装”防晒的市民。

全球气候研究专家:

未来数十年全球夏季或将持续“烧烤”

王春在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海洋中的海洋热浪”研究计划委员会委员,也是全球气候研究专家。近期,他也和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密切会商着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给全球带来的影响。

王春在介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在今年3月赤道东太平洋就发生了增暖,并在5月赤道太平洋整体增暖达到了0.5℃以上的水平。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至少为中等以上,并有超过一半概率发展为强厄尔尼诺事件。”

他表示,厄尔尼诺会带来全球的陆地和海洋升温,破纪录极端高温出现的可能性会增加。最新观测表明,今年5月以来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频繁出现破纪录高温事件。“厄尔尼诺会导致今年北半球夏季总体偏暖,北半球夏季气温部分区域可能会高出历年同期1℃~2℃。当然,今年是否会出现‘最暖夏天’还要密切关注厄尔尼诺的面积、强度和发展方向。”他说。

通常来说,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沿岸往往会出现暖冬,南美洲夏季更加炎热。世界气象组织发布预测,受温室气体排放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23至2027年这五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而在王春在看来,今年我们就可能迎来有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频频刷新纪录,王春在表示,这是人类活动和厄尔尼诺相叠加协同作用的结果。

王春在认为,全球夏季发生热浪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而未来数十年持续高温会成为“常态”。“但是从年际变化角度来讲,温度的变化是会受到诸如ENSO等强大的气候变率所调控的。就比如今年是厄尔尼诺,储蓄在海洋的热量释放到大气就推动了全球温度的升高;而厄尔尼诺不可能一直持续,当转变为拉尼娜时大气的热量又会部分返回到海洋中储存,生活在陆地上的我们就可能度过一个清凉一点的夏天。”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不受限制,气候增暖的长期趋势是会突破年际变化影响的,甚至可能改变季节变化的节奏。王春在团队去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是在最糟糕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末,以现有的夏季定义标准来衡量,全年将会有200多天处于夏季,这种情况就是真正意义的“持续烧烤”模式了。“1850~1900年间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现在平均每50年内会发生4.8次;而当未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时,这种事件将平均每50年内发生39.2次。”

山东烟台,一位建筑工人浇水降温。(@视觉中国)

对我国的影响:

关注可能出现的“南涝北旱”现象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通常来说,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在次年更为显著,但对全球气温的拉升更加直接。“预测分析显示,今年或明年极有可能创造全球新的最暖纪录。”

此次厄尔尼诺会给我国气候带来怎样的影响?周兵预计,今年夏季,除东北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其中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北部、湖北、重庆大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甘肃西部、新疆大部等地偏高1℃~2℃,上述地区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在周兵看来,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一种“常态”。

周兵表示,厄尔尼诺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夏季发生的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影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综合国外预测意见,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可达到中等以上,明显超过了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两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秋冬季和明年夏季降水的影响可能更加显著。”而国家气候中心主汛期最新滚动预测结果显示,今年夏季我国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黑龙江东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广东、广西东部、海南、云南中西部等地降水偏多两至五成,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从流域降水来看,黄河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长江上游和下游、太湖流域降水偏多一至两成;长江中游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两至五成。

周兵同时表示,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标志着我国降水传统意义上“南涝北旱”的回归,所以不仅要关注长江流域的降水,还要关注北方等地因厄尔尼诺带来的干旱现象。

华南夏季降水强度增加

加强对长江流域的降水监测

对于厄尔尼诺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王春在也表示担忧。他表示,今年夏天处在厄尔尼诺的发展期,而强度在今年冬季会达到最强。“随着厄尔尼诺的形成,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已成定局,南海季风的爆发也会提前,广东在夏季出现强降雨的概率也会增加,这会使汛期持续时间更长,并且在华南造成持续大面积降水,给城市防涝和农业防洪带来较大压力。不过,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夏季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数量和强度都会减弱,广东受台风影响预计会较往年减弱。”

他表示,从以往经验看,在厄尔尼诺发生的次年,全国暴雨日数都大大增加,尤其次年夏季长江流域易出现大范围降水,从而引发洪涝灾害事件,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长江流域降水的监测,防患于未然。“要密切留意明年5月西北大西洋的海温异常情况,这很可能与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情况有很大关联。”

气象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气象研究员高守亭也一直留意着今年5月以来的厄尔尼诺现象。高守亭说,受季风及季风槽影响,造成我国夏季暴雨频发且特大暴雨也不少见,这是由大的气象环境场造成的,而厄尔尼诺会加剧这种极端天气。“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移,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致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近期江南、华南等地强降水频发就是受到厄尔尼诺状态影响的体现之一。”

高守亭表示,厄尔尼诺发生后,今年夏季我国可能出现区域性干旱,而在华南地区则会出现降雨量明显增加。“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厄尔尼诺发展加强背景下,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易偏多,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大;而西北地区东部降水易偏少,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

“三重拉尼娜”转为厄尔尼诺

须提防全球极端天气

王春在表示,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在发展期和衰退期都有所体现,但在衰退期的影响会更为明确。“这里面涉及三大洋相互作用过程,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会引起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温偏暖,即将信号‘储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里,而这个信号(即海温正异常)由于海洋的记忆效应和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会持续半年之久,在次年夏季会释放出来,激发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从而影响我国的季风降水。”

王春在提醒,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十分复杂,因为今年是从2020年~202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转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年份。“一般这种剧烈的ENSO转变年份(以及后续年份),世界各地就容易出现极端天气。比如持续时间较长的极端高温、超强暴雨,但全球台风强度会有所减弱,数量也会减少。”他表示,今年是气候异常的“大年”,因为气候增暖长期趋势叠加厄尔尼诺的效应是非常强大的。“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7月3日是地球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我相信今年仍有机会打破这个纪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除署名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