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在即,“AI独角兽”第四范式又迎新进展。9月18日,第四范式发布公告称,计划当天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主板上市H股股份,同时拟全球发售股份1839.6万股,其中香港发售183.96万股,国际发售1655.64万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四度递表后,第四范式终于无限接近IPO,但对第四范式乃至众多AI企业而言,亏损阴霾之下,风光无两的上市背后,也可能蕴含着“补血”需求的无奈之举。
募资约8.85亿港元
(相关资料图)
9月18日上午9时,第四范式招股发售开始。根据公告,第四范式于当天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主板上市H股股份,股份代码06682.HK。公司拟全球发售股份1839.6万股,其中香港发售183.96万股,国际发售1655.64万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
据悉,此次发售价格在每股55.6-61.16港元区间,相应市值区间为258亿-283.8亿港元,总募集资金区间为10.22亿-11.25亿港元。预计发售将于9月21日中午12时结束并定价,9月28日上午9时开始在联交所买卖。
第四范式提到,经扣除包销费用及其他与全球发售有关的估计开支后,如发售价为范围的中位数,即每股58.38港元,此次IPO将收取所得款项净额约8.85亿港元。
其中,大约60%将在未来三年分配至加强公司的基础研究、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开发;约20%将分配至扩展公司的产品、建立公司的品牌及进入新的行业领域;约10%将在未来三年分配至寻求战略投资和收购机会;约10%将用作一般企业用途。
公开资料显示,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定位企业人工智能的领导者。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按2022年营收计算,第四范式在中国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排名第一,占有22.6%的市场份额。
B端业务是第四范式的核心发力点。今年3月,第四范式还推出专为业务场景设计的企业级生成式AI产品SageGPT(式说大模型),并提出AIGS(AI Gerenated Software)的技术思路,用大模型切入企业软件市场。
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提到,人工智能企业在发展初期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上市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来获取资金,从而支持企业的研发和扩张。
然而,朱克力也表示,上市同时会面临市场的波动和监管的限制,还需要承担上市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本和压力。因此,上市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的路径,每个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选择上市。
闯关港股
港股似乎成为AI企业上市的热门目的地。有媒体不完全统计提到,今年以来已有33家涉及人工智能、数字化的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例如今年6月,出门问问刚刚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朱克力认为,AI企业对港股的青睐,源于港交所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较好的投资者认可度,有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同时港交所相对较低的上市门槛,对初创企业来说,更容易实现上市。而港交所较为灵活的上市制度和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营造的发展环境和保护机制,也让企业安全感更强。
相比起来,第四范式港股“闯关”显得没那么顺利。9月7日,第四范式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而这也是其第四次IPO“闯关”。
据了解,第四范式曾先后于2021年8月13日、2022年2月23日和2022年9月5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今年3月6日,第四范式第三次IPO申请转为失效。
不过富春山资本(香港)总经理陈达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失效并不一定是被动的“上不了市”,也有可能是在当时情况下,比如受到估值不理想、融资有困难等因素影响,主动而为的不想上市。
几年前,陈达所在的机构曾参与过第四范式的Pre-IPO轮融资,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尚为友善,一级市场给出的估值也相对较高,且第四范式本身不缺融资,这是陈达分析的第四范式上市未果的第一个原因。但他也提到,当时与特别靓丽的“AI四小龙”相比,第四范式仍有差距,由此推测,公司可能“入不敷出”。
但当下的港股市场,可能也算不得是上市的好时候。陈达解释称,在当下全球较为开放、主流的市场中,港股的估值接近于最低。
“前几年企业赴港上市,看中的是高估值,但现在企业选择港股,更像是‘选无可选’后的结果。”陈达称,AI企业要上市,最理想的目的地是美股,但美股上市受限于形势复杂,而A股IPO也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第四范式对港股的选择可以看做是一种折中或者权衡。
求助二级市场?
没能等来更理想的市场环境,第四范式为何会“逆流而上”,这种矛盾值得考究。
“由于种种原因,资本投入大模型行业的‘弹药’相比智能手机等时代要小得多,资金量不大而且资金来源没那么多元,这导致大模型行业即使在5、6月最火的时期,整体也是‘外热内冷’,也让新入局企业的商业化面临问题。”不久前,在北京商报深蓝智库举行的AI专题分享会上,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曾如此说道。
陈达也提到,当下一级市场非常冷淡,几乎不能继续靠一级市场持续融资,因此只得求助于二级市场。陈达预测,第四范式可能遭遇破发的情况,甚至产生估值倒挂。
公开资料显示,第四范式已先后完成1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多家明星投资机构、大型国有基金以及国有银行,最后一轮融资时,第四范式估值近3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5日,第四范式投资者与公司股东签署终止协议的补充协议,将触发撤资权的一个条件由“D系列融资完成后48个月内或终止协议签署之日起18个月内未完成上市”变更为“于2023年12月30日前,没有上市”。
除了研发成本、市场竞争以及商业模式成熟期较长等挑战外,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也对北京商报记者提到了AI企业依赖外部投资的情况。安光勇称,很多AI企业依赖风险投资和外部融资,这可能导致资本结构复杂和财务压力。
另一重压力来自于业务层面。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一季度,第四范式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42亿元、20.18亿元、30.83亿元和6.4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7.5亿元、18.02亿元、16.53亿元和3.0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90亿元、5.59亿元、5.04亿元和0.65亿元。
研发方面,第四范式2020-2022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66亿元、12.49亿元和16.5亿元,占各期收入的比例均超过50%。
高投入带来的亏损问题,第四范式也没能躲得过去,而这也是困扰人工智能企业的普遍问题。对于上市对压力的缓解以及业务发展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第四范式,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据了解,第四范式合作客户包括运输、金融、能源与电力等,但从客户的角度,也可能使第四范式面临着“喜忧参半”的情形。陈达提到,好的一面在于这些客户体量较大,但另一个角度也意味着这些企业的议价权很高,可能带来应收账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