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出“戏”三天吸引近10万人打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圈粉年轻人,900岁南戏这么做

5月1日至3日,温州市鹿城区九山书会人潮汹涌,吸引了近10万人前来打卡。

引爆人气的,是一场以戏曲为主题的生活市集。“九山书会·大宋戏仓”靠什么吸引人气,又带来了什么?

传统戏曲更要善于变

伴随着悠扬的戏曲声腔,丑角造型的戏剧货郎挑着货担四处售卖,状元郎骑着白马在人群中穿梭,投壶游戏前围观人员里三层外三层,60余家涵盖非遗、文创、美食等品类的市集摊位前人头攒动。

此情此景,让应邀前来参与戏曲沙龙的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颇有感触:“我不由得想到了史书上记载的南戏诞生时的情景,今天,这个情景‘活’了。”

900年前的温州,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温州民间歌舞糅合了各种演绎方式,也就有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形态,这便是南戏的开始。

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看演出、玩剧本杀,古代的年轻人听戏曲,就是一种潮流和时尚。

但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以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传统戏曲“听不懂、太复杂”,与部分市民尤其年轻人产生了距离。

文化艺术需要保持包容和开放,戏曲的发展,不仅要主动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表现形式、更多富有创意的手法,更要善于“变”,把体验与互动结合起来。

这种变化同样出现在听起来较为高端的戏曲沙龙。除了戏曲名家名角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表达传播戏曲文化外,更有永嘉昆曲女小生的现场演唱。

让古代的戏曲文化活在身边,让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美学。在池浚看来,“九山书会·大宋戏仓”主动挖掘戏曲文化基因中富有时代感的元素,除了能欣赏精彩戏曲表演,更有好玩又好看的戏曲场景互动,好逛又有趣的戏曲文创市集。

现场人气爆棚,便是对这种探索最大的认可。

出圈后的趁热打铁

热闹背后,也折射了某种焦虑。

温州是南戏发源地,九山书会又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张协状元》的编撰地。今年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把33年来的首个户外主场,落在九山书会。晚会现场绚丽奇幻以及虚实结合的视觉呈现效果,再现了南宋时期九山书会文人雅士煮茶赏灯、题字吟咏的景象,火遍朋友圈。

那是属于九山书会的高光时刻。

晚会散场后,后续的文章该怎么做?鹿城等地顺势推出“2023南戏新春季”“九山有戏”及“南戏走向世界”等系列戏曲主题活动。

“九山书会·大宋戏仓”这步棋,更是酝酿已久。如何让戏曲回归生活,怎样增强互动和体验感?鹿城召集各路专家,一场接一场展开头脑风暴,活动方案数度推倒重来,改了又改。最终,现场浓郁的宋风,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强烈的穿越感。

引进来,更要传出去。在活动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除了主流媒体,鹿城更是破天荒地把一群自媒体大咖和旅行社老总请到现场。

多方合力造势下,5月1日当天,现场涌入近4万人。

这出好戏如何演下去

在市集活动满天飞的“五一”假期,这个以戏曲为主题的生活市集,让人眼前一亮。

如何持续擦亮温州“南戏故里”的金名片,向全世界展示“文化温州”的魅力,让南戏这出“好戏”常唱常新,依然是一道难题。

池浚认为,眼下关键要围绕戏曲做好文化生态建设,利用跨界融合思维的灵活性和兼容性,抓住戏曲文化的内核文化记忆,通过情感跨界、受众跨界、产业跨界的尝试,让更多的人群产生心理认同,从而实现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再生。

今年年初,河南卫视播出的《国风浩荡2023元宵奇妙游》节目中,张晓英参演的节目《大戏登场》将豫剧与摇滚混搭,戏韵戏腔透出新潮味儿,尤其是该节目尾声用“剧情+特效”的方式,将戏曲表演中的经典配色舞出视觉盛宴,国风氛围感瞬间拉满。在此之前,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改编的魔幻剧《倩女幽魂》,融入了魔术和杂技的手段;十三月唱片公司推出“新乐府”厂牌,围绕各地戏曲和流行音乐展开“跨界”融合演出等探索,均叫好又叫座。这些探索,也给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思考。

“宋韵流千载,瓯风传一脉。”时至今日,从南戏衍生开来,活跃在温州舞台上的既有永嘉昆剧、瓯剧等本土剧种,也有京剧、越剧等全国性剧种,还有独具特色的平阳木偶戏,以及和剧、高腔、乱弹等稀有剧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建议,进一步推进中国戏曲传承发展,支持温州打造“中国戏曲之都”。

温州已在积极布局:抓住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的契机,着手策划“海丝之路”城市戏曲交流周,开展戏剧交流、巡演活动,不断做强人气;谋划南戏文化园整体开发运营,培育戏曲研发、精品驻演、戏剧节庆等新兴业态,将名气转化为人气和商气;加强与中国戏曲学院的对接,深化与温大戏曲研究所的合作,做好南戏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让戏曲更好地点亮生活。近10万人捧场“九山书会·大宋戏仓”,显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信心。(戚祥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