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运城9月23日电 题:探访“后稷教民稼穑之地” 品味中国农耕文化

作者 杨杰英 杨佩佩

9月23日,秋分,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走进“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山西稷山,聆听后稷故事,品味农耕文化。

稷山县,因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而得名,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稷王庙最具特色。

位于稷山县城的稷王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留最完整的奉祀后稷的庙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县博物馆副馆长刘彦俊介绍,稷王庙始建于元代,道光年间(1843年)重建,现有后稷楼、姜嫄殿、献殿、大殿、钟楼、鼓楼等建筑。稷王庙原建在稷王山上,后搬至县城。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七,当地民众都会举行祭祀典礼,弘扬后稷文化,传承后稷文明。

近日拍摄的稷山稷王庙。 向上 摄

“稷山稷王庙最大的看点,是被称为‘古建三绝’的石雕、琉璃和木刻。”石雕工艺刀法如神,木刻艺术栩栩如生,琉璃工艺形象逼真……刘彦俊说,稷王庙独特的建筑、精湛的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近日拍摄的稷山稷王庙献殿,门楣上方可见“立我烝民”匾额。 向上 摄

走进献殿,门楣上方有一块“立我烝民”匾额。稷山文物保护中心讲解员王一然介绍,“这四个字出自《诗经》,寓意‘稷王教会民众耕种,使百姓丰衣足食’。匾额由稷山籍著名书法家姚奠中书写。”

在献殿前后檐下的立栏花板上,保存有四幅清道光年间农事劳作的木雕,内容为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种的农夫、默默耕作的牛马、碾滚的碌碡、扬谷的扇车等。

这组木雕详细记录了古人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一套完整的农事活动,是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特别是农具发展演变的珍贵图像资料。

“后稷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培育五谷、教民稼穑,开创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山西省级非遗“稷王的传说”传承人、稷山后稷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水龙告诉记者,后稷的降生和首肇农耕的传说距今已4000多年,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英雄传说之一。

宁水龙表示,后稷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挖掘、传承后稷文化,对传承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完)

 

推荐内容